村戏


  写下这题目不由想到鲁迅笔下的《社戏》,朦胧的月光下迅哥儿和他的一帮子兄弟摇着橹有说有笑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去看那有名的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又有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回来时还忍不住偷吃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以至回味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一直,我没有看过什么村戏,偶尔周围有什么军乐队,也从没有去看过。只记得小时候看过夜晚的乡村电影,记得那次父亲站在后面,我坐在父亲肩上仰巴着头看的,有个镜头是一个军人拿着一把枪往前跑,我以为是真的,感到枪要向我发射,就吓得哭了起来,还惊动了周围在场的观众。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好笑,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记忆了。

  可这一个星期的22.23.24这三天,我们足足过了村戏瘾,情景与鲁迅的《社戏》完全不同。我不是戏迷,而且一点也不懂戏曲,只知道情节你能打动我的,演得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好戏。这次演出是我们公司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特地邀请了靖江锡剧团。三天的观众是一天比一天多,三天的主题是一天比一天精彩,有社会道德篇《相思梦》、人生感悟篇《望江月》、追求真善美《后珍珠塔》。三场演出,人流一天高似一天。在此仅介绍一下第三天的争座位画面。

  三太村为方便村民看戏,特地准备了几百张凳子。就为了争个凳子,找个好位置,能好好的享受看戏,一些老爷爷老奶奶也上影“争凳记”。

  下午三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八十好几了,拎着一个绿色的马夹袋。走进广场凳子的第三排(前两排是嘉宾席),她放下袋子,从袋子里拿出东西,一看,都是一些旧衣服,一件一件摊开到凳子上,一件衣服摊两个凳子。摊完,数了数,还好,隔壁的李奶奶一张、季大妈一张、媳妇一张、儿子一张、还有屋后的陈大爷也交代了,重孙也要来的……算算不够,立即把两件衣服的袖子拉开也去各占一张凳子吧,好了,有12张凳子,差不多够了,再多自己也不大好意思,自己还要再坐一张,可以占领13张凳子的地盘了。老奶奶就这样静静的坐在那,不时的而看看自己周围的衣服。太阳还在当头,老奶奶的头上有点冒汗了,用手擦了擦,还是安然的坐着,她不敢跑动,光有衣服护着,没有主人看着,哪能安全,何况不一会,陆陆续续来了不少爷爷奶奶,都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战略。

  三点五十,广场旁边的幼儿园放学了。来接孩子的一些家长看到广场除了老人就是护凳的衣服,那蓝色裸露的凳子已经为数不多了,顿感大事不妙,立即把车一停,抱着孩子坐到凳子上,交代孩子别跑,自己跑到门口小店买了牛奶、碗装的方便面之类的东西,爷孙两也就坐在那里对着夕阳津津有味的吃着晚餐。一个接一个,还是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战略。

  四点十分,广场上人稀稀疏疏,可凳子已经全被衣服覆没。人流已经渐渐稠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爷爷奶奶都迈着急急匆匆的脚步想来找个位置。一看高凳没有指望,就找小凳,也不知从哪里冒出的小凳立即端到舞台前坐下,坐在那,一副誓死不动、非我莫属的样儿。

  人越来越多,有几个中年人也来了,看看没有座位,想去拿掉一些护凳的衣服,自己坐上,那些守护已久的老人怎同意,立即紧紧是护住衣服,说自己几点几点就来了,还没有吃晚饭呢?看老人如此心情神情,哪些中年人不好意思的走开了。可老人着急了,嘀咕道“真是的,怎么还没有来,让我一个人在这等,急死了……”老人焦急的不时站起来四望着,又失望的坐下。

  渐渐的三点钟就来占凳的老人周围已坐上一些老人、孩子。但不知不觉她的方阵还是被缩小了,属于她的也只有七八张凳子了,还好,她的媳妇、儿子、重孙都有得坐,还有李大婶、陈大爷、季大妈也有。老人没有先前护凳时的那份着急了,安心的吃着孙子带来的晚饭了。

  七点半,音乐响起,嘈杂的广场一下子安静下来,舞台下只见密密麻麻的人群,舞台周围也挤得水泄不通。

  那老人也开始专心看戏了,不过她什么也听不见,只是看着跑来跑去的小生、花旦她就是那么兴致高昂,笑得那么灿烂。

  据说来看戏的有好多远道而来的,一路上不停询问戏在哪里?亲眼见一电瓶机动车拖了满满一车人来。近地的村民还特地邀来自家亲戚:如丈母娘、打大姨子、小姑子等一些爱好戏曲的亲人。

  不知不觉,到大结局了,观众们献上雷鸣般的掌声,迟迟不愿离去……

  真没想到村戏有如此魅力,如此热闹,如此受村民喜欢。这不,他们在急切询问“明年还有吗?”

  会有的,只要村民开心、幸福,一切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