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康”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理想社会模式。一般认为它是儒家思想。然而,若从价值取向看,“大同”更接近于道家思想。“大同”与“小康”这种二重理想的并置,透露出几许我们先民的精神志趣与生活态度。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首先,把“大道”的流行与退隐作为历史划分的标志是道家的习惯,如《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其次,“大同”中“货恶其弃于地也”有着明显的道家印记,《老子·三章》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再次,关于“大同”这个核心概念,《庄子·天下》载有名家惠施的话:“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当然,这里所谓“大同”系诡辩论层面的抽象术语,缺乏社会历史的具体内涵。不过,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主旨倒是与他的朋友兼论敌庄子的思想颇为神似。
从《礼运》篇的创作意图与切入角度看,亦能发现道家的思想轨迹。关于《礼运》篇的立意,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可谓一言中的:“礼运道,言礼之运行也。”从礼的运行来把握其思想主旨,可以说“大同”指的是“有德无礼”的君子国,那里没有礼的外在规范与教化,但却讲信修睦,盗贼不作,道德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践履;“小康”则指的是“以礼治国”的礼仪之邦,那里“为礼”、“谨于礼”、“礼义以为纪”。可以说,德之盛衰,礼之有无,既是“大同”与“小康”的分界线,也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水岭。《晋书·阮籍传》“圣人”系孔子,“名教”即礼教,也就是“小康”社会的本质属性。而老庄的“自然”,反对的是礼的外在规范与教化,但并不排斥人的基本德性。《老子·十九章》就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庄子·马蹄》云:“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实际上,道家把原始状态到文明国家的进化看成是一种道德递减、人类异化的过程,他们标榜一种没有外在强制而依靠人的内在道德自觉的秩序,一种弱化分别、混同物我、“大同而无己”的无差别的状态与境界,即“大同”的社会理想。“大同”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无论有着怎样的形式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否定礼教则是不言自明的。
虽然“大同”是对当时礼教社会逆向的否定,“小康”则是顺向的肯定与美化,二者精神方向相反,但在功能上,“大同”与“小康”可互为补充,前者虽尽善尽美但却失之久远,后者作为社会理想的“亚态”虽不尽完美但近在眼前;前者虽有尚虚蹈空之弊但可抒发情怀、安顿信仰,后者虽以降低理想的品位来迁就世俗但却脚踏实地、落在实处。这兼顾了名教与自然、出世与入世、超凡与入俗、怀古与筹今,达于儒道互补之境界。二者被分别假定在“五帝”与“三代”的时空之点,一如将两幅美丽的历史画卷镶嵌于画框之中,彼此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令人低回怀想,玩味无穷。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首先,把“大道”的流行与退隐作为历史划分的标志是道家的习惯,如《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其次,“大同”中“货恶其弃于地也”有着明显的道家印记,《老子·三章》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再次,关于“大同”这个核心概念,《庄子·天下》载有名家惠施的话:“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当然,这里所谓“大同”系诡辩论层面的抽象术语,缺乏社会历史的具体内涵。不过,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主旨倒是与他的朋友兼论敌庄子的思想颇为神似。
从《礼运》篇的创作意图与切入角度看,亦能发现道家的思想轨迹。关于《礼运》篇的立意,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可谓一言中的:“礼运道,言礼之运行也。”从礼的运行来把握其思想主旨,可以说“大同”指的是“有德无礼”的君子国,那里没有礼的外在规范与教化,但却讲信修睦,盗贼不作,道德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践履;“小康”则指的是“以礼治国”的礼仪之邦,那里“为礼”、“谨于礼”、“礼义以为纪”。可以说,德之盛衰,礼之有无,既是“大同”与“小康”的分界线,也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水岭。《晋书·阮籍传》“圣人”系孔子,“名教”即礼教,也就是“小康”社会的本质属性。而老庄的“自然”,反对的是礼的外在规范与教化,但并不排斥人的基本德性。《老子·十九章》就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庄子·马蹄》云:“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实际上,道家把原始状态到文明国家的进化看成是一种道德递减、人类异化的过程,他们标榜一种没有外在强制而依靠人的内在道德自觉的秩序,一种弱化分别、混同物我、“大同而无己”的无差别的状态与境界,即“大同”的社会理想。“大同”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无论有着怎样的形式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否定礼教则是不言自明的。
虽然“大同”是对当时礼教社会逆向的否定,“小康”则是顺向的肯定与美化,二者精神方向相反,但在功能上,“大同”与“小康”可互为补充,前者虽尽善尽美但却失之久远,后者作为社会理想的“亚态”虽不尽完美但近在眼前;前者虽有尚虚蹈空之弊但可抒发情怀、安顿信仰,后者虽以降低理想的品位来迁就世俗但却脚踏实地、落在实处。这兼顾了名教与自然、出世与入世、超凡与入俗、怀古与筹今,达于儒道互补之境界。二者被分别假定在“五帝”与“三代”的时空之点,一如将两幅美丽的历史画卷镶嵌于画框之中,彼此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令人低回怀想,玩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