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适—漫谈中产阶级的生活品质


  最近有点忙,有海外朋友MSN见了想聊两句,也只能匆匆打发。于是遭遇严重同情:看看你,即便是收入达标,但整日疲于奔命,没有闲暇时间,没有安稳的生活,距离真正的中产阶级尚有不短的距离啊。朋友甚至由此得出了中国没有中产阶级的结论。

  关于中产阶级的讨论,记得前几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如何定义中产阶级,主流的分类标准大致有三种:1、按收入和财产划分;2、按职业和地位划分;3、按生活方式与品味划分。不想简单地评判哪一种更科学,定义无非是为研究和论述的需要服务。尤其是前两种分类标准,在具体的尺度方面争议很大,这里就不掺乎了。

  至于第三种分类标准,即按生活方式和品位的划分,印象中曾有一种流行说法—中产阶级的生活有三原色--穿灰色套装,看橙色报纸,吃绿色食品。当然这类的说法后来还有不少补充和细化的表述,以强调中产生活的品质,这里也不逐一展开—太过认真反而无趣了。

  但听起来依然没有触到问题的核心。上述关于生活方式和品味的描述,仍然停留在外在的层面,恰恰忽略了作为人最重要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正好饭桌上听人调侃真贵族与暴发户的区别,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可以借来佐证一番:

  暴发户出行会包机或包下头等舱,真贵族则专心致志……开飞机;

  暴发户给出大票面的小费,而真贵族会在给平常小费的同时叫出侍者的名字;

  暴发户的浪漫是买下一屋子玫瑰,再把装满玫瑰的别墅钥匙送出;而真贵族是买下一朵玫瑰,然后乐颠颠地捧着那一朵玫瑰飞越大半个地球去送出……

  看,生活观念的差异竟如此明显!还真的不是钱的问题。

  想起前一阵读的一本书--《丰子恺诗画》,画中有诗意、有童心、有禅意,更有民俗风情。即使是辛勤劳作的场景,普通的村居生活,或者平凡的人之常情,在丰子恺的笔下,也着实流露出浓浓的闲适感,更不论以文人生活为背景的题材,比如那幅著名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我们严肃思考事业、人生和社会问题之余,是否也可以留些闲心闲情,适时停下脚步,好好感受一下身边的良辰美景呢?

  都说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了不少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信仰缺乏,人心浮躁等等,所以中产阶级缺乏合适的生存环境。可是,按照美国社会学者约瑟夫.爱泼斯坦的说法,中产阶级就是急于挤入上流社会,并随时准备取而代之的一个阶层(参见《势利—美国上流社会解读》)。美国中产的钻营之累,也不比我们好多少嘛--可见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也未必就真是中产的乐土啊。

  大隐隐于市。想要怎样的生活,还在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