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芈建的宫廷教师。
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也作费无极,这是一个小人,天下本无事,就是因为小人才有事),平王叫他为太子建娶个秦国媳妇,秦国的公主很漂亮,费无忌回来报告平王说,这个女子太美了,大王你自己娶了吧。平王是个超级混蛋,他果真娶了“儿媳”。
费无忌担心平王死后,太子建即位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就天天在平王跟前说太子建的坏话,平王于是把太子建调到边疆守城。费无忌仍不罢休,又在平王跟前说,太子建整日操练兵马,恐怕要造反啊。(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诬以谋反”的罪名就是费无忌发明的,以后经常被小人当作法宝,成为中华文化的污点之一)。楚平王于是就把伍奢叫来盘问,伍奢说:“大王为何听信小人之言而疏远骨肉之情呢?”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太子建听到消息后逃亡宋国。
费无忌又进谗言于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一叫伍尚,一叫伍子胥,皆有奇才,如不召来杀掉,必为后患。平王召伍尚和伍子胥,伍子胥说,楚王召我们兄弟,不是要放了父亲,而是想把我们一起杀掉,不如逃亡,以报仇雪恨。但伍尚仍报着一线希望去了,结果父子一起被杀。伍子胥逃亡宋国,宋国有内乱,于是又和太子建逃奔郑国。太子建因为参与了郑国的宫廷政变,被郑国杀害。伍子胥于是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芈胜一起逃奔吴国。
逃奔吴国,必经楚国之境,此时楚国已遍贴通缉令。伍子胥逃到楚吴边界的昭关时,见盘查甚严,难以出境,躲在野外竟一夜愁白头。白头以后面貌大变,守兵却不能认出,伍子胥才得以出境。
伍子胥到吴国后穷困潦倒,只得沿街乞食。后幸被吴国公子光收留。公子光(吴王阖庐)后用专诸杀吴王僚自立,伍子胥得以重用。
楚国内乱,楚王杀大臣卻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逃亡吴国。伍子胥念其和自己的经历相似,遂生恻隐之心,大力举荐伯嚭,吴王于是任伯嚭为大夫。
阖庐登上王位后九年,即公元前506年,吴国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大举攻楚。楚军大败,吴军占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亡。此时楚平王已死去多年,伍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平王尸体成了肉屑。吴国遂成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
后来,吴国南边的越国兴起,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庐因战受战,后疮口发病而死,其子夫差即位,夫差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大败越国,勾践被困。伍子胥建议夫差杀掉勾践,以除后患,夫差不听,听信伯嚭之言与越国言和。
夫差后又兴兵伐齐,伍子胥说,勾践不死,必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应先灭越再图其他。吴王不听,仍讨伐齐国,大败齐国,从此更加疏远伍子胥。
此后第四年,夫差又欲伐齐,越王勾践率兵相助,并且用重金贿赂伯嚭。伯嚭于是怂恿夫差伐齐。伍子胥又进谏夫差,劝其不要听越国之言伐齐,真正的危险是越国。夫差不听。伍子胥知道吴国将亡,于是把儿子托附给齐国的大臣鲍牧。
伍子胥的几次忠言进谏,已让他的老乡伯嚭大为不快,就对夫差说,伍子胥为人脾气暴躁,薄情寡义,多次进谏而大王不听,恐怕他已怨恨在心。现在要伐齐,他又称病不起,大王不可不防备啊。并且他把自己的儿子托附给了齐国,有二心啊,大王还是早点准备吧。于是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命其自杀。伍子胥告诉家人说,一定要在我的坟墓种植梓树,以后可以作棺材;把我的眼睛挂在吴国东门之上,让我看到越国灭吴。于是自刎而已。吴王听到他死前的这些话后大怒,就把他的尸体用皮革装着,投入江中。
吴国这次伐齐以失败告终。不出两年,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大败吴军,夫差被杀,伯嚭被诛。
伍子胥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吴国因其而兴,结果却死得如此悲惨,令人深思。我们不妨以今人的眼光总结一下他的教训。
第一,伍子胥和前任领导的关系很好,阖庐了解他,也信任他,自然没有问题。但到第二任领导——夫差时,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伍子胥虽是元老,但没有几个领导喜欢劳苦功高而自己驾驭不了的老臣。偏偏此时领导又作出了几个错误的决定,伍子胥进谏,和领导意图相反,领导当然不快活。有时候领导的决策是没有长远眼光的,可能会有暂时的胜利,但放眼未来却是错误的。暂时的胜利会让领导昏头,而更加不信任进谏之人。
在这时,伍子胥应该知道领导已经“朽木不可雕”了,再劝已经没有用处,要么退休,像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要么屈从以保身。
手握大权的领导,往往都会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作为部下强谏无益,反而会招致领导的忌恨,认为你不听话。所以,遇到这样的领导,要么闭嘴,要么跳槽。伍子胥还有青史留名的机会,现代的小职员如果这样,只会被穿上小鞋,郁闷至死。
第二,伯嚭为什么会这么受宠,因为他会和领导搞好关系,会顺从领导,迎合领导的意图。虽然他接受外国的贿赂,但领导就是对他快活,没人卑躬屈膝,舔疽舐痔,领导就会兴趣索然。把领导服侍得舒服,你就能狐假虎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领导不是不喜欢忠臣,只是小人更能让他快活,更能让他找到领导的快感。
职场中人,一味的埋头苦干,绝对没有前途,往往还会死得很难看。在中国,要想晋升,能力从来都是次要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经营好关系,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有些人就是为真理而生,就像伍子胥,宁愿坚持正确意见,不愿随波逐流。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伍子胥虽然留芳千古,但活着时却是寂寞悲情的。
现代职场中人,大多必须在职位和职业良心之间做个选择,如果你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也是学学伯嚭吧。
第三,小人古时候有,现代也有,将来还会有,永远不会绝种,且散布广泛,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不幸和小人共事,决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阻止小人前进的步伐,小人一旦当权,为害无穷。就像费无忌和伯嚭,残害忠良,足以亡国。在小人面前,正义的力量要联合起来,防止其得势。如果实在不能阻挡(正如果能压邪,就没有小人了),消极的办法是不要得罪他。
伍子胥时代距今已2000多年,但人性的丑恶仍残存在许多当代人身上,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察。
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也作费无极,这是一个小人,天下本无事,就是因为小人才有事),平王叫他为太子建娶个秦国媳妇,秦国的公主很漂亮,费无忌回来报告平王说,这个女子太美了,大王你自己娶了吧。平王是个超级混蛋,他果真娶了“儿媳”。
费无忌担心平王死后,太子建即位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就天天在平王跟前说太子建的坏话,平王于是把太子建调到边疆守城。费无忌仍不罢休,又在平王跟前说,太子建整日操练兵马,恐怕要造反啊。(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诬以谋反”的罪名就是费无忌发明的,以后经常被小人当作法宝,成为中华文化的污点之一)。楚平王于是就把伍奢叫来盘问,伍奢说:“大王为何听信小人之言而疏远骨肉之情呢?”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太子建听到消息后逃亡宋国。
费无忌又进谗言于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一叫伍尚,一叫伍子胥,皆有奇才,如不召来杀掉,必为后患。平王召伍尚和伍子胥,伍子胥说,楚王召我们兄弟,不是要放了父亲,而是想把我们一起杀掉,不如逃亡,以报仇雪恨。但伍尚仍报着一线希望去了,结果父子一起被杀。伍子胥逃亡宋国,宋国有内乱,于是又和太子建逃奔郑国。太子建因为参与了郑国的宫廷政变,被郑国杀害。伍子胥于是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芈胜一起逃奔吴国。
逃奔吴国,必经楚国之境,此时楚国已遍贴通缉令。伍子胥逃到楚吴边界的昭关时,见盘查甚严,难以出境,躲在野外竟一夜愁白头。白头以后面貌大变,守兵却不能认出,伍子胥才得以出境。
伍子胥到吴国后穷困潦倒,只得沿街乞食。后幸被吴国公子光收留。公子光(吴王阖庐)后用专诸杀吴王僚自立,伍子胥得以重用。
楚国内乱,楚王杀大臣卻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逃亡吴国。伍子胥念其和自己的经历相似,遂生恻隐之心,大力举荐伯嚭,吴王于是任伯嚭为大夫。
阖庐登上王位后九年,即公元前506年,吴国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大举攻楚。楚军大败,吴军占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亡。此时楚平王已死去多年,伍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平王尸体成了肉屑。吴国遂成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
后来,吴国南边的越国兴起,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庐因战受战,后疮口发病而死,其子夫差即位,夫差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大败越国,勾践被困。伍子胥建议夫差杀掉勾践,以除后患,夫差不听,听信伯嚭之言与越国言和。
夫差后又兴兵伐齐,伍子胥说,勾践不死,必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应先灭越再图其他。吴王不听,仍讨伐齐国,大败齐国,从此更加疏远伍子胥。
此后第四年,夫差又欲伐齐,越王勾践率兵相助,并且用重金贿赂伯嚭。伯嚭于是怂恿夫差伐齐。伍子胥又进谏夫差,劝其不要听越国之言伐齐,真正的危险是越国。夫差不听。伍子胥知道吴国将亡,于是把儿子托附给齐国的大臣鲍牧。
伍子胥的几次忠言进谏,已让他的老乡伯嚭大为不快,就对夫差说,伍子胥为人脾气暴躁,薄情寡义,多次进谏而大王不听,恐怕他已怨恨在心。现在要伐齐,他又称病不起,大王不可不防备啊。并且他把自己的儿子托附给了齐国,有二心啊,大王还是早点准备吧。于是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命其自杀。伍子胥告诉家人说,一定要在我的坟墓种植梓树,以后可以作棺材;把我的眼睛挂在吴国东门之上,让我看到越国灭吴。于是自刎而已。吴王听到他死前的这些话后大怒,就把他的尸体用皮革装着,投入江中。
吴国这次伐齐以失败告终。不出两年,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大败吴军,夫差被杀,伯嚭被诛。
伍子胥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吴国因其而兴,结果却死得如此悲惨,令人深思。我们不妨以今人的眼光总结一下他的教训。
第一,伍子胥和前任领导的关系很好,阖庐了解他,也信任他,自然没有问题。但到第二任领导——夫差时,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伍子胥虽是元老,但没有几个领导喜欢劳苦功高而自己驾驭不了的老臣。偏偏此时领导又作出了几个错误的决定,伍子胥进谏,和领导意图相反,领导当然不快活。有时候领导的决策是没有长远眼光的,可能会有暂时的胜利,但放眼未来却是错误的。暂时的胜利会让领导昏头,而更加不信任进谏之人。
在这时,伍子胥应该知道领导已经“朽木不可雕”了,再劝已经没有用处,要么退休,像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要么屈从以保身。
手握大权的领导,往往都会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作为部下强谏无益,反而会招致领导的忌恨,认为你不听话。所以,遇到这样的领导,要么闭嘴,要么跳槽。伍子胥还有青史留名的机会,现代的小职员如果这样,只会被穿上小鞋,郁闷至死。
第二,伯嚭为什么会这么受宠,因为他会和领导搞好关系,会顺从领导,迎合领导的意图。虽然他接受外国的贿赂,但领导就是对他快活,没人卑躬屈膝,舔疽舐痔,领导就会兴趣索然。把领导服侍得舒服,你就能狐假虎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领导不是不喜欢忠臣,只是小人更能让他快活,更能让他找到领导的快感。
职场中人,一味的埋头苦干,绝对没有前途,往往还会死得很难看。在中国,要想晋升,能力从来都是次要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经营好关系,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有些人就是为真理而生,就像伍子胥,宁愿坚持正确意见,不愿随波逐流。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伍子胥虽然留芳千古,但活着时却是寂寞悲情的。
现代职场中人,大多必须在职位和职业良心之间做个选择,如果你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也是学学伯嚭吧。
第三,小人古时候有,现代也有,将来还会有,永远不会绝种,且散布广泛,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不幸和小人共事,决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阻止小人前进的步伐,小人一旦当权,为害无穷。就像费无忌和伯嚭,残害忠良,足以亡国。在小人面前,正义的力量要联合起来,防止其得势。如果实在不能阻挡(正如果能压邪,就没有小人了),消极的办法是不要得罪他。
伍子胥时代距今已2000多年,但人性的丑恶仍残存在许多当代人身上,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