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通常被定义为:苏锡常三个地级市以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具体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出现了“苏南模式”的提法。在不同时期,苏南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总结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并着重分析“新苏南模式”的特点,总结出对发展民营经济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一、“苏南模式”的历史演进
本文沿着“苏南模式”演进的历史,根据不同时期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将“苏南模式”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旧“苏南模式”阶段。
这个阶段的“苏南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下以发展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这一模式在80年代最为典型,以武进、无锡县、江阴县为代表,苏南的每个市、县、乡镇、村政府主导建立了许多乡镇企业,采取的是离土不离乡的发展策略。这个阶段的“苏南模式”虽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但是,它却是围着市场转,市场缺什么就生产什么,这使它充满活力。渐渐地,“苏南模式”的弱点开始暴露,此时苏南的乡镇企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这种乡镇集体的产权制度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雷同,都有着产权模糊,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所产生的低激励效应问题。那时的乡镇企业虽然盈利可观,但部分利润被政府抽走用来办学、修路、建养老院、补贴农业等社会福利,这些社会职能加重了企业负担。并且,随着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理解的升级,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的集体所有制安排之隐患最终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买方市场的到来而导致了苏南经济的首次滑坡。
2.新“苏南模式”。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对乡镇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至20世纪末,苏州地区95%以上的企业完成了改制。与此同时,招商引资,放水养鱼,鼓励民间资本投人,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经济,锻造出脱胎换骨的“新苏南模式”。随着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企业改制、外向化、民营化相继赋予“苏南模式”以新的内涵。(1)企业改制。1998年,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第一次改制,他们把乡镇集体企业改制成集体控股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由于上述改制并不成功,这使得许多县市陆续进行 “二次改制”。经过两次改制后,苏南乡镇企业的所有权已集中于投资者、经营者个人,使之从制度的低效率中解脱出来。(2)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落成,成为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随着苏州、无锡、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系列省级开发区的落成,三市吸引外资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2年末,苏南三市共有三资企业22063家,外商直接投资91.2亿美元。2003年,仅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68.25亿美元,占全国的12.7%,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苏州吸引外资在2004年前后达到巅峰。据统计,仅2004年上半年,苏州注册外资已接近87亿美元,远远超过第二名上海(61亿美元)的引资额度。(3)外资、民营经济共同发展。2004年,苏州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宣布“到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比2003年翻一番”的目标。之后,苏州工业园区公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8条”,从税收、融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加以支持。2005年一季度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新的变化,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总量超过外商投资。今年头3个月,苏州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41.4亿元,增长18.4%,外商投资完成139.5亿元,增长17.6%。至此,苏南出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稳定性的外资、民营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新“苏南模式”给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1.“敢为天下先”是苏南新模式的精髓。
细细对新“苏南模式”剖析,发现苏南的迅速崛起是与其敢于抓住三次历史机遇分不开的:加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缝隙的存在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90年代初浦东的开发,让和上海有地缘优势的苏南找到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希望。90年代末随着国际经济的低迷,苏南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但是苏南人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积极借鉴了“温州模式”,藏富于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苏南经济再次迈上了新的台阶。
2.错位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南模式”几经沉浮,至今依然辉煌。原因在于苏南人始终相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 “错位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1)内向与外向——苏南同东莞的错位。近年来,苏州等地台资的加速集聚,IT群落的形成,正日益呈现出与东莞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战略格局。后起的苏州选择了一条“内向型”道路,与“外向型”的东莞相错位。从客观条件上来看,苏州地处中国经济潜力最大、腹地最宽广的长三角地区,在这里设厂可以辐射整个国内市场,在内销市场上有着东莞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东莞自有东莞的优势,东莞毗邻国际航运中心香港,那些以外销为市场定位的台商仍会选择东莞作为其向国际市场出货的低成本车间。因此,苏州作为内销市场的基地,东莞作为外销的基地,内外两大基地成了很多台资IT企业的战略选择,苏州和东莞也因错位发展赢得了共生双赢的格局。(2)制造与服务——苏南同上海的错位。苏南处于中国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的重新崛起并将自己定位为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中心,苏南人主动地调整战略,把自己定位于制造加工业基地,积极接受上海的辐射,依托区位优势,利用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资,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落户苏南,把其作为科技研发和生产基地。苏南与上海的错位,这有利于形成两地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上的互补,避免盲目竞争。错位发展的战略使苏南既可利用上海的金融、贸易服务体系,以及机场、港口的交通资源,又发挥了苏南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适宜外商高科技加工制造业的发展。(3)苏南内部的错位。苏南不但与东莞和上海“错位”,在其内部也坚持 “错位发展”。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对全国2000多个县的评价表明:全国前十位中江苏占其六席,分别是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市。江苏“六强”文化相同,地缘相近,却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①“江阴现象”——传统企业十上市。江阴走的是一条通过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和上市融 资,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子。形成了一大批名牌、名 厂、名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中有“阳光”、“雪豹”2个全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22个、其中“阳光”牌精纺呢绒、“双良”牌溴化锂制冷机组、“申力”牌软塑包装材料、“澄星”牌磷酸盐等四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乡镇企业、企业家在江阴崛起,如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陆克千领导的阳光集团,缪双大领导的双良集团,周建平领导的海澜集团等。另外,江阴以一个县级市拥有10多只股票,普遍绩优而引起国内经济界的关注,被称为“江阴板块”,其中华西村、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澄星实业、模塑科技、中达等7家为乡镇企业。②“昆山之路”通四海。昆山市走的是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昆山抓住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接连创下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带动,昆山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③张家港的“赶超经济”。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态势,不肯服输的张家港人有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他们不断寻找竞争对手,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2002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张家港市有9家企业榜上有名。目前,全市资产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已有130多家,净资产超千万元的企业15。多家。已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19家,上市公司3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制造业基地。④“常熟现象”——富民兴市,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当苏南一些县还在热衷于“乡镇企业集体办”时,常熟却较早地迈出了改制之路,多年来始终坚持富民为本的宗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常熟为激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出的三个“一视同仁”在全市已是家喻户晓:即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对各地投资者一视同仁、对各类创业人才一视同仁。目前,全市工业投入的65%来自私营企业,税收的近30%来自私营企业。据统计,该市拥有各类私企43346家,是苏南六强中私企最多的市。⑤太仓依托“两沿”造基地。太仓市最大的优势是既沿江又沿沪:拥有38.8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距上海市中心仅50公里。自2001年,太仓就提出,把发挥沿江、沿沪优势,做好“以港强市”、“接轨上海”两篇文章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高水准制订产业布局规划。遵循“合理布局、分类集聚,形成规模、增创特色”的原则,以打造一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业基地、都市农业基地和商住休闲度假基地等“四大基地”为总目标,认真规划上规模、上档次、成特色产业园区。⑥吴江的“块状经济”。吴江的“块状经济”植根于本土的专业市场,脱胎于民间的“草根力量”以“一镇一业”、“一地一品”为特征的吴江“块状经济”嵌入了“包容开放”的内核,两者的交相辉映给该地区的产业形态贴上一张特别的标签,这张“标签”被简化为“吴江速度”。
3.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旧苏南模式之下,苏南民营经济没有多大生存空间。通过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比较研究,苏南人感到:要使苏南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借鉴“温州模式”,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构筑在市场竞争中最具活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扬弃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苏南各级政府号召广大下部要像对待外资一样,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在政策上放宽放活,政府有关部门还积极支持私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支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在曾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催生出万千个“私企老板”。在吴江,这里的个体私营经济已不是“小打小闹”了,在盛泽镇40多家私营企业,一次购买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JAT610型喷气织机2500多台,价值5亿多元,创下了日本丰田公司76年来最大的一笔织机订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在苏南,体制的创新确实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无穷生机。
4.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产业结构看,苏南的产业结构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003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为14.2%,而苏南六强只有3.28%,全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为51.83%,而苏南六强高达62.21%;全省县域第三产业比重为34%,苏南六强为34.51%。从行业角度看,苏南新兴产业方兴未艾:(l)信息产业。形成以“七区互园”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高地。“七区”,即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开发区、江阴开发区、南京珠江科技园区等7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亿元的IT企业有100多家。“五园”,即国家认可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的软件园及江苏软件园等,集中了全省60%的软件企业,创造了70%以土的软件销售收入,成为江苏软件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生态农业以及化工、钢铁、造纸、能源、食品加工、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医药等一批产业崛起,逐步形成苏南沿江新材料产业带、重化工产业带和新民药产业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江开发是苏南构筑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江开发是苏南构筑21世纪经济新高地的一项重大战略。苏南沿江 “工业走廊”正成为长江三角洲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区域,出现了一批高水平产业群。从2001年开始,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转移加快,许多项目落户到苏南沿江经济带。目前,常熟沿江形成了钢铁、能源、造纸、化工四大产业群,张家港市的江苏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已初具雏形。苏南跨江开发正在启动,南北联动,整合资源,共同发展。苏南各市积极融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利用上海吸收先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努力把苏南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5.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主要是指乡、镇一级的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出资办企业,企业所采取的形式称为“集体所有企业”。但是“集体所有制”是个模糊的概念,也是“苏南模式”遭受抨击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在当时的苏南,地方政府作为企业的创办者、投资者,确实有效地解决了“激励兼容”问题。政府组织企业,不仅参与市场活动,而且还作为“中心签约人”的身份与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签订合约,企业个体没有能力通过突破体制壁垒来获得潜在制度收益,必须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才能够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昆山和江阴,虽然路数不同,但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远远多于冲突。政府的动机很简单也很实惠,它要构建一个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和制度体系,通过明确微观主体的收益预期,激励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性利润,从而扩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分享额度,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这似乎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都有归位的必要性,近些年来苏南政府在打破“条条框框”、引导和服务企业经营方面率先作出诸多尝试,正在向法治型政府、开放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国范围看,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直接管理企业和调节市场的特征逐步淡化,对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在不断加强,政府需要不断提高和改善他们的服务功能,着力点应更多地体现在成立电子政府、发布产业信息、提供技术咨询、建立中介机构、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
6。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协调统一。
苏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办工业的时代已经画上句号,坚持走资源集约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生态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苏南模式”。既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要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打造好“世界工厂”,又要保护好“锦绣江南”,小桥流水,湖光山色,锦绣江南,美丽家园,这己成为苏南人的共识。如今,苏南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正在构建理想的家园。在发展中,坚持的“三集中一调整”战略,即城市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优化调整城镇土地结构和布局,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江阴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确立了“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该市已有6个镇逐步将农民集中到集镇居住,率先建成“无村镇”。其中,新桥镇在1999年就开始实施这一方案,节约土地2925亩。
一、“苏南模式”的历史演进
本文沿着“苏南模式”演进的历史,根据不同时期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将“苏南模式”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旧“苏南模式”阶段。
这个阶段的“苏南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下以发展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这一模式在80年代最为典型,以武进、无锡县、江阴县为代表,苏南的每个市、县、乡镇、村政府主导建立了许多乡镇企业,采取的是离土不离乡的发展策略。这个阶段的“苏南模式”虽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但是,它却是围着市场转,市场缺什么就生产什么,这使它充满活力。渐渐地,“苏南模式”的弱点开始暴露,此时苏南的乡镇企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这种乡镇集体的产权制度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雷同,都有着产权模糊,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所产生的低激励效应问题。那时的乡镇企业虽然盈利可观,但部分利润被政府抽走用来办学、修路、建养老院、补贴农业等社会福利,这些社会职能加重了企业负担。并且,随着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理解的升级,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的集体所有制安排之隐患最终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买方市场的到来而导致了苏南经济的首次滑坡。
2.新“苏南模式”。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对乡镇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至20世纪末,苏州地区95%以上的企业完成了改制。与此同时,招商引资,放水养鱼,鼓励民间资本投人,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经济,锻造出脱胎换骨的“新苏南模式”。随着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企业改制、外向化、民营化相继赋予“苏南模式”以新的内涵。(1)企业改制。1998年,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第一次改制,他们把乡镇集体企业改制成集体控股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由于上述改制并不成功,这使得许多县市陆续进行 “二次改制”。经过两次改制后,苏南乡镇企业的所有权已集中于投资者、经营者个人,使之从制度的低效率中解脱出来。(2)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落成,成为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随着苏州、无锡、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系列省级开发区的落成,三市吸引外资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2年末,苏南三市共有三资企业22063家,外商直接投资91.2亿美元。2003年,仅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68.25亿美元,占全国的12.7%,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苏州吸引外资在2004年前后达到巅峰。据统计,仅2004年上半年,苏州注册外资已接近87亿美元,远远超过第二名上海(61亿美元)的引资额度。(3)外资、民营经济共同发展。2004年,苏州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宣布“到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比2003年翻一番”的目标。之后,苏州工业园区公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8条”,从税收、融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加以支持。2005年一季度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新的变化,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总量超过外商投资。今年头3个月,苏州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41.4亿元,增长18.4%,外商投资完成139.5亿元,增长17.6%。至此,苏南出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稳定性的外资、民营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新“苏南模式”给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1.“敢为天下先”是苏南新模式的精髓。
细细对新“苏南模式”剖析,发现苏南的迅速崛起是与其敢于抓住三次历史机遇分不开的:加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缝隙的存在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90年代初浦东的开发,让和上海有地缘优势的苏南找到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希望。90年代末随着国际经济的低迷,苏南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但是苏南人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积极借鉴了“温州模式”,藏富于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苏南经济再次迈上了新的台阶。
2.错位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南模式”几经沉浮,至今依然辉煌。原因在于苏南人始终相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 “错位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1)内向与外向——苏南同东莞的错位。近年来,苏州等地台资的加速集聚,IT群落的形成,正日益呈现出与东莞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战略格局。后起的苏州选择了一条“内向型”道路,与“外向型”的东莞相错位。从客观条件上来看,苏州地处中国经济潜力最大、腹地最宽广的长三角地区,在这里设厂可以辐射整个国内市场,在内销市场上有着东莞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东莞自有东莞的优势,东莞毗邻国际航运中心香港,那些以外销为市场定位的台商仍会选择东莞作为其向国际市场出货的低成本车间。因此,苏州作为内销市场的基地,东莞作为外销的基地,内外两大基地成了很多台资IT企业的战略选择,苏州和东莞也因错位发展赢得了共生双赢的格局。(2)制造与服务——苏南同上海的错位。苏南处于中国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的重新崛起并将自己定位为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中心,苏南人主动地调整战略,把自己定位于制造加工业基地,积极接受上海的辐射,依托区位优势,利用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资,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落户苏南,把其作为科技研发和生产基地。苏南与上海的错位,这有利于形成两地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上的互补,避免盲目竞争。错位发展的战略使苏南既可利用上海的金融、贸易服务体系,以及机场、港口的交通资源,又发挥了苏南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适宜外商高科技加工制造业的发展。(3)苏南内部的错位。苏南不但与东莞和上海“错位”,在其内部也坚持 “错位发展”。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对全国2000多个县的评价表明:全国前十位中江苏占其六席,分别是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市。江苏“六强”文化相同,地缘相近,却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①“江阴现象”——传统企业十上市。江阴走的是一条通过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和上市融 资,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子。形成了一大批名牌、名 厂、名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中有“阳光”、“雪豹”2个全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22个、其中“阳光”牌精纺呢绒、“双良”牌溴化锂制冷机组、“申力”牌软塑包装材料、“澄星”牌磷酸盐等四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乡镇企业、企业家在江阴崛起,如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陆克千领导的阳光集团,缪双大领导的双良集团,周建平领导的海澜集团等。另外,江阴以一个县级市拥有10多只股票,普遍绩优而引起国内经济界的关注,被称为“江阴板块”,其中华西村、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澄星实业、模塑科技、中达等7家为乡镇企业。②“昆山之路”通四海。昆山市走的是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昆山抓住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接连创下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带动,昆山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③张家港的“赶超经济”。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态势,不肯服输的张家港人有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他们不断寻找竞争对手,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2002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张家港市有9家企业榜上有名。目前,全市资产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已有130多家,净资产超千万元的企业15。多家。已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19家,上市公司3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制造业基地。④“常熟现象”——富民兴市,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当苏南一些县还在热衷于“乡镇企业集体办”时,常熟却较早地迈出了改制之路,多年来始终坚持富民为本的宗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常熟为激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出的三个“一视同仁”在全市已是家喻户晓:即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对各地投资者一视同仁、对各类创业人才一视同仁。目前,全市工业投入的65%来自私营企业,税收的近30%来自私营企业。据统计,该市拥有各类私企43346家,是苏南六强中私企最多的市。⑤太仓依托“两沿”造基地。太仓市最大的优势是既沿江又沿沪:拥有38.8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距上海市中心仅50公里。自2001年,太仓就提出,把发挥沿江、沿沪优势,做好“以港强市”、“接轨上海”两篇文章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高水准制订产业布局规划。遵循“合理布局、分类集聚,形成规模、增创特色”的原则,以打造一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业基地、都市农业基地和商住休闲度假基地等“四大基地”为总目标,认真规划上规模、上档次、成特色产业园区。⑥吴江的“块状经济”。吴江的“块状经济”植根于本土的专业市场,脱胎于民间的“草根力量”以“一镇一业”、“一地一品”为特征的吴江“块状经济”嵌入了“包容开放”的内核,两者的交相辉映给该地区的产业形态贴上一张特别的标签,这张“标签”被简化为“吴江速度”。
3.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旧苏南模式之下,苏南民营经济没有多大生存空间。通过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比较研究,苏南人感到:要使苏南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借鉴“温州模式”,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构筑在市场竞争中最具活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扬弃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苏南各级政府号召广大下部要像对待外资一样,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在政策上放宽放活,政府有关部门还积极支持私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支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在曾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催生出万千个“私企老板”。在吴江,这里的个体私营经济已不是“小打小闹”了,在盛泽镇40多家私营企业,一次购买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JAT610型喷气织机2500多台,价值5亿多元,创下了日本丰田公司76年来最大的一笔织机订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在苏南,体制的创新确实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无穷生机。
4.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产业结构看,苏南的产业结构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003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为14.2%,而苏南六强只有3.28%,全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为51.83%,而苏南六强高达62.21%;全省县域第三产业比重为34%,苏南六强为34.51%。从行业角度看,苏南新兴产业方兴未艾:(l)信息产业。形成以“七区互园”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高地。“七区”,即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开发区、江阴开发区、南京珠江科技园区等7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亿元的IT企业有100多家。“五园”,即国家认可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的软件园及江苏软件园等,集中了全省60%的软件企业,创造了70%以土的软件销售收入,成为江苏软件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生态农业以及化工、钢铁、造纸、能源、食品加工、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医药等一批产业崛起,逐步形成苏南沿江新材料产业带、重化工产业带和新民药产业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江开发是苏南构筑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江开发是苏南构筑21世纪经济新高地的一项重大战略。苏南沿江 “工业走廊”正成为长江三角洲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区域,出现了一批高水平产业群。从2001年开始,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转移加快,许多项目落户到苏南沿江经济带。目前,常熟沿江形成了钢铁、能源、造纸、化工四大产业群,张家港市的江苏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已初具雏形。苏南跨江开发正在启动,南北联动,整合资源,共同发展。苏南各市积极融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利用上海吸收先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努力把苏南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5.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主要是指乡、镇一级的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出资办企业,企业所采取的形式称为“集体所有企业”。但是“集体所有制”是个模糊的概念,也是“苏南模式”遭受抨击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在当时的苏南,地方政府作为企业的创办者、投资者,确实有效地解决了“激励兼容”问题。政府组织企业,不仅参与市场活动,而且还作为“中心签约人”的身份与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签订合约,企业个体没有能力通过突破体制壁垒来获得潜在制度收益,必须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才能够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昆山和江阴,虽然路数不同,但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远远多于冲突。政府的动机很简单也很实惠,它要构建一个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和制度体系,通过明确微观主体的收益预期,激励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性利润,从而扩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分享额度,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这似乎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都有归位的必要性,近些年来苏南政府在打破“条条框框”、引导和服务企业经营方面率先作出诸多尝试,正在向法治型政府、开放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国范围看,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直接管理企业和调节市场的特征逐步淡化,对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在不断加强,政府需要不断提高和改善他们的服务功能,着力点应更多地体现在成立电子政府、发布产业信息、提供技术咨询、建立中介机构、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
6。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协调统一。
苏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办工业的时代已经画上句号,坚持走资源集约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生态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苏南模式”。既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要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打造好“世界工厂”,又要保护好“锦绣江南”,小桥流水,湖光山色,锦绣江南,美丽家园,这己成为苏南人的共识。如今,苏南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正在构建理想的家园。在发展中,坚持的“三集中一调整”战略,即城市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优化调整城镇土地结构和布局,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江阴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确立了“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该市已有6个镇逐步将农民集中到集镇居住,率先建成“无村镇”。其中,新桥镇在1999年就开始实施这一方案,节约土地292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