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压力下的城市青年心理焦虑及其调适


□陈潭 贺雯

 

摘 要:高房价在给经济基础薄弱的城市青年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住房的焦虑、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甚至引发反社会情绪。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城市青年与社会需要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

关键词:房价压力;城市青年;心理焦虑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住房价格越来越高,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于2007年11月发布了上半年的房价上涨情况,从集中成交房价的监测情况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5%,深圳、北京10月份新建商品房涨幅分别为16.8%和17.8%。虽然房价居高不下,但人们买房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千方百计缴纳首付,银行按揭,倾尽半生只为银行、房地产商打工。与此同时,从2006年3月到12月,央行的连续6次加息,使得人们肩上背负的担子愈加沉重,焦虑、抑郁感油然而生。

房产价格对于所有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沉重的压力。而在所有关注房价的人群当中,城市青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介于22至35岁之间、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满怀理想抱负、雄心勃勃、有着较高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城市青年作为经济基础薄弱却又是最需要住房的群体,住房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其它群体,他们在承受着房子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地升级膨胀。

 

一、高房价压力下城市青年心理的焦虑症候

1.购房焦虑症

2006年底,《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组调查:你对人生缺乏热情吗?结果显示,55.0%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71.0%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焦虑。焦虑是一种“问题精神状态”,它源于内心对生活不确定的恐惧。而在构成社会群体焦虑的主要原因中,“高房价”排名第一。因为没有房子,怀疑人生价值,哀叹人生悲哀,对人生失去热情和斗志,缺乏安全感,痛恨社会的不公正,所有这些都是焦虑症的表现[1]。现实生活当中,因买房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的青年人群,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随处可见。

[案例1] 李小姐,2007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长沙市一医药器材公司,月收入1500,男友任职于长沙某航空公司,月收入3000。“大学还没毕业,我们就四处看房了。只要听到某个楼层开盘,我们都会前去询问打探。但是看了大半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主要原因还是房价实在太高,稍微好一点的地段,一个毛坯房下来得五六十万,算上装修什么的就得七十多万。这样的高房价,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价,实在难以承受。但房价几乎闻风就涨,不买心里就悬着、着急,父母也跟着我们发愁,四处托人打探房产消息。但是有合适的也焦急,拿不出首付款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孙欲晓称,因为不断攀升的房价而出现困惑、迷茫、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人群,基本是22岁至35岁的青年人,由于欠缺足够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一旦面对风险就要承受更多的负面心理因素,这个因素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和现状,其心理就容易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目前就业市场低迷,大多数年轻人都感叹工作难找、钱难赚,但在这些感叹声中,房价却在不断攀升,这能让人不感到焦虑吗?

2.幸福抑郁症

按照心理学的界定,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的自我评价,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在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重压下,日常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人们感觉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也越来越低。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幸福指数,希望能有所房子、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小孩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幸福。但是这样的生活愿望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在许多城市不足两千,即使工作几年后,薪水的涨幅也赶不上物价、房价的涨幅。大多数买了房的青年,在除去正常的日常开支后,很大一部分都拿去还贷;而未买房的青年人群也是省吃俭用,为的是有朝一日付个房子的首期。

[案例2] 周先生,在深圳一家电子公司上班,平均月收入6000元。2006年初在福田区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在倾尽了所有的积蓄再加上父母的一点资助,付了首期,月供2600。“每天早上起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欠银行多少钱,我还得多久才能还清贷款,我得如何努力把这钱挣回来……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的一半都拿去还银行贷款去了,剩下的一半才是日常开支所需,如今花起钱来全然没有之前的底气,一些娱乐休闲项目是能省就省。以前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泡吧,每年也会出去旅游一两次。现在所有的娱乐项目全部在家里进行,在家做饭、看电视,反正怎么省钱就怎么来。不然,总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你,斥责你不够努力。”

周先生表示,当初那种拥有房子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已经渐渐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累赘感和压抑感。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周先生这样的年轻人,房贷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沉沉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买房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幸福感也明显下降。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房贷压力很快就使他们从拥有房子的愉悦感变成累赘感,而这种累赘感将持续5年至30年之久。

3.房奴综合症

“房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听起来似乎带有调侃的味道,究其背后却深刻反映了高房价下当代人的巨大生活压力。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贷款买房的人不断增多,“房奴”也就应运而生。“房奴”,专指贷款买房月供超过正常支付能力,按银行指标是超过月收入的50%,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沦为房屋“奴隶”的一类人。这类人群害怕失业,不敢轻易的跳槽换工作,花钱更加谨慎、日子过的干巴巴,许多娱乐休闲活动大大缩减……有的人感叹可能工作一辈子,房子也要背在身上一辈子。

[案例2] 张小姐,2004年毕业后供职于长沙某酒店,月收入3000元,男友收入不固定。2007年购置了一套100平米的新房,每月月供2600。“买了这房子后,感觉整个生活都变化了。每个月的工资还没到手上就已经到银行去了,他(男友)的工资不固定,之前的存款都拿去首付。剩下的就是吃穿住行了,要是碰上什么应急的事情,就可能无法周转。买房前,我一个星期逛一次街,大包小包的提回来;买房后,轻易不上街,买东西会再三思量到底该不该买。到了休息日,怕乱花钱,不是在家打扫、做饭,就是上父母家蹭饭,每次能拿的就使劲往小家里拿。”

面对畸高的房价,父母能给予青年人的帮助是有限的,银行按揭买房便成为青年人成为有房族的重要途径。而月供使得他们的生活被房子完全套牢,犹如走钢丝。随着银行相继提高购房的首付比例和国家一年几次的加息,对青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增加了他们买房时的负担。

4.人生失落感

对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满怀抱负和理想、年龄介于25至35岁之间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大多数正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在“成家”和“立业”两件头等大事面前,入不敷出的薪金和并不稳固的工作岗位日渐削弱着他们的承受能力,对他们的生存价值和生命尊严构成打击,而一套房子无疑已成为衡量他们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案例4] 小杨,来自湖南农村,2005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长沙市一通讯公司做业务员,平均月收入4000元出头。“房子,我也想买啊,但是现在长沙房价均价就3000多,买个好地段的房子,至少得4000一平米。我不象城市的年轻人,可以要父母赞助一点。大学四年,家里欠了很多的债,刚工作那会儿,工资都拿去还债了。父母现在年纪大了,弟弟妹妹也在上学,每个月还得拿出一部分负担家里。工作两年,在长沙也算得上是一小白领了吧,连房子的首期都付不起,落得如今连个正经的栖身之地都没有。家里催着要我找对象,可哪有这个资本啊?现在的女孩子很现实,找对象开口就问你有房没有?个个都是无房不婚的观念。和朋友聚会问的最多的也是你买房了没?好象没房在别人面前矮人一等、没房就没有人生价值似的,特失败。我现在每天都为房子这事发愁,工作上感到索然无味,未来也是一片迷惘,没有方向。”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婚恋困难有很多原因,房子无疑是年轻人婚姻成本中最昂贵的一项,这让许多年轻人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不敢生育小孩。高房价深刻地影响了许多青年人的婚恋观,也造成了一部分男性青年人群中没有房子就没有底气谈婚论嫁的经济弱势群体。

5.相对剥夺感

当前,全民争先恐后地购置不动产的盲目行动,正以一种超速度制造着财富积累的不平等。在许多人无房住的情况下,另一部分人却在囤积房产,而且处于闲置之中,使得社会资源遭受严重浪费。房价过高对于真正需要房子居住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痛苦,房子是对他们人生的悲惨剥夺。

[案例5] 胡先生和妻子都是外地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义无返顾地去了北京。“初来北京时是带着一腔热血的,但是四年了,理想和现实实在是差得太远。两人辛苦一个月下来不到8000块。除去租房、吃穿用后,已经所剩无几。在北京两年,我们搬了四次家,每次搬家离市中心也越来越远,价格却越来越贵。虽然存折上的数字在不断地增多,却远远比不上飙升的房价,买房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梦想。在北京,有钱的人可以买几套房子,没钱的像我们这种,就像是城市的过客,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点。专业的炒房团肆意地哄抬着房价的不断上扬,我们却无能为力,这个社会太多不公平!”

房子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而房子只有到了需要居住的人手里,才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但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很多住房已经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而变成了一些人赚取利润钱财的工具,成了剥夺穷人的利器。当真正需要房子的人在遭受着高昂房价的重压时,大量的房子却长期空置着。各种投机炒房团的炒房行为,都是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允许范围,有的甚至受到公开的鼓励。最后,正是这些新一代青年中的精英们,成了房价暴利和暴炒的最后埋单人。

 

二、缓解高房价心理压力的对策与建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积极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青年人群过重的房价压力和由此引发的精神疾病已受到社会的关注。故此,青年人群自身、社会及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学会对诸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进行自我调适。

1.设计合理的宏观住房政策

国家应该研究分析城市青年人群对住房的实际需求,制定一套能切实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的政策制度,让年轻人能在政策的保护下获得切实的保障和支持。

首先,对商品房价格实行有力的监管和控制,逐步形成百姓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话的机制和力量。房地产开发商要在当地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适合年轻人的住宅,如可根据年轻人的月收入水平差异,以区分购房者的还款能力,从而设计青年人的住房。房价上涨是长期的总体趋势,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涨幅问题,使其保持在一个良性渐进的运行轨道上。至少,应该让我们的青年一代能看到有买上房子的希望,买了房子也不至于把自己的余生都透支掉。

其次,贯彻执行经济适用房政策,改变目前经济适用房规模、户型等规划不合理的现象。把经济适用房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考虑,对审批程序要制定出详细的规则,以保证青年住房困难群体能住上经济适用房,真正把高收入者拒之门外。

再次,廉租房政策的落实和合理规划。各级建设、房地产管理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廉租住房管理,切实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为那些暂时无力买房的青年人群提供完善的居住环境。

2.创造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

房价压力所引起的青年心理压力的增大,某种层面上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不能平行推进的缘故。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宽容的社会融合机制。

首先,政府与社会不仅要为青年提供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且有责任为青年提供一个宽松、积极、公平的社会环境;而广大青年则应尽可能地以从容的心态融入这样一个和谐的大环境。只有融入,才能避免被孤立与分化;只有融入,才能避免心理焦虑与烦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青年人保持心情舒畅的根本[3]。

其次,社会应该对青年的价值观和婚姻观进行引导,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爱情和婚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新房是结婚的必需品,同时也是婚姻稳定的保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固然很好,但是租房里的婚姻和爱情同样也是甜蜜的。

再次,倡导理性消费,不做炒房一族。房价的非理性上涨,部分原因来自全社会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观和投资观。房子的首要功能是用于人类的居住,而非赚取利润的工具。因此,有必要纠正不正确的投资观念,严厉打击炒房团,建构公平和谐的投资环境。

3.学会自我情绪的心理调节

住房问题说到底,只是青年时期的阶段问题,一个暂时的尴尬时期的问题。因此,青年人群在面对房子的压力时,应该调整自身的心态,冷静地看待问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驾驭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模式,就是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立足现实,理性购房。过度的超前消费是预防焦虑情绪的根本所在,即不要梦想 “一步到位”。在如今这个房价高涨全民买房的年代,很多青年人是在没有经过理性考虑的情况下走进房奴一族的。在他们看来只有有了房子才有面子,才代表在这个城市立足了;也只有有了房子才有了安全感……正是这些不健康的从众心理,使很多人失去了理智与判断,盲目地涌进“房奴”大军。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租房更适合;在有了一定积蓄的时候则可以考虑购买二手房或者经济适用房;居住面积较小的年轻人可考虑“以小换大”。

第二,合理定位,规划人生。有心理学家认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才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做好人生规划的重要保证。年轻人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定位,确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相对来说,二线城市的房价要比一线城市低很多,因此不要一味地向一线城市靠拢发展,可以适当地考虑去二线城市发展,不做一只作茧自缚的蚕。

第三,自我调整,学会沟通。青年人群应学会放松自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寻找到适当的发泄方法。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或文娱活动,如打球、下棋、爬山等都可以及时排遣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而在心理压力无法得到自解时,应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多与人沟通,要学会向人倾诉,父母、夫妻、知心朋友都是很好的倾诉对象;也可以借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来调节和缓解情绪。■

 

陈潭: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贺雯: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珑玲

原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efaf901000ap1.html

[2] http://news.qq.com/a/20061017/001660.htm

[3] 王珑玲. 缓解青年压力的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