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华润出击医药产业在2007年出现了结果,这一年还有5家制药企业海外上市;九州通、广州医药这样的医药流通大盘也牵手了资本市场;老百姓、开心人、养天和、同济堂、嘉事堂等以南中国为主体阵营的连锁药店也或明或暗地获得了投资资金。
2007,医药产业资本幽灵频现。外资、国企、民企、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等多股力量交织一体,在产业低潮期演绎着暂时的盛宴。
幽灵重现
今年第8期《医药商业评论》卷首的《产业大戏刚刚开始》,对新一轮产业投资的特点进行了观测,其特点与2004年之前的“旧并购”特点可谓泾渭分明。
对此,原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对《医药商业评论》记者表示,并购可以视为行业走势高低的“晴雨表”,集中、集约、并购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随时有,高潮亦不断。现在的企业并购与以前相比更加理性,趋向于特色企业。
事实上,回顾上一轮的并购潮,可用“风起云涌”四字形容。自2000年开始到2004年,几乎所有的医药巨头都加入了并购狂潮中。高烧持继数年不退。
2004,无疑是个分水岭。2004年前的几年,医药行业的发展顺风顺水,诸多药企斗志满满,并购兴起也无可厚非。到2004年,原料涨价、GMP、GSP和GAP认证大戏拉开帷幕,抗菌药降价、能源危机爆发,重重重压之下,药企大头的并购热情不降反升:华源增资北药、华润拥有东阿、东盛重组云药、荷兰帝斯曼公司亦不甘落后的参股华药。推动这股狂潮的暗流:国家“十五”规划中对于医药行业的扶持及业界竞争形式所迫,有趁低价炒底的投资心态也在所在免。
但这一浪潮并未波及到2004后。毕竟产业形式严峻,许多企业自身整合能力也有限,人为催生的“做大做强”在并购后的消化过程也需要一段时间。
“尤其并购国有企业,包袱太重,隐形的投入很大。比如投入5亿元并购,但真正进入被并购企业后可能要再投入几亿元来妥善解决养老保险、职工再就业、退休等问题上。去年的并购需要细化的东西还非常多,严格地说,一些并购案并不算尘埃落定。”医药投资咨询研究的康斯公司副总裁蒋松曾经这样表示他的担忧。
严冬炒底
日后的发展被蒋松一语言中,最富戏剧化的是曾经作为收购者的华源沦为了被收购者,三九、东盛亦重蹈覆辙。
并购风在沉寂将近2年之后风云又起。还有许多大鳄仍在消化上一轮的蚕食,但已经有众多资本忍不住跃跃欲试。
医药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步入寒冬,但这并未冰冻众多资本介入的热情:“行业的底部意味着投资的良机。现在医药行业就是到底了。但这个底不是触底反弹的底,这个底会持续几年,然后才会迎来迅速发展期。” 对此,弘毅投资总经理赵令欢的判断一针见血:“在医药行业修正和下滑的时候,正是医药并购投资最活跃的时期,一旦行业成熟稳定,就难以获得高回报。”
目前医药商业领域渠道价值凸显,前景看好。外资觊觎医药流通领域已有的销售网络与渠道已久:广州医药与联合美华、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的合作、拜耳对东盛白加黑的并购、九州通也获得了共计6000万美元的海外投资。
于明德表示,医药商业、批发、流通公司这几年的发展都是朝着集约化,大大促进了行业集中度,因其必须通过并购来降费增效,但医药商业除了国药与九州通是全国性公司之外,其它都是区域性商业,这企业要横向并购并不容易。而“联盟”则是一种提高集中度的方法,北京、上海、广州等五地医药商业公司曾组建“五大联盟”剑指国药,只是涉及产权、政府干预等因素,联合的深度有限,但其资源共享、相辅相成的做法值得借鉴,这是“目前区域性商业联合的最有效方法。”
与制药、医药商业相比,连锁药店当仁不让的在并购风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湖北同济堂获境外投资,老百姓、开心人、海王星辰、养天和等也都获利了资本的青睐。
浙江天天好大药房执行副总裁谢骁威认为“美国三大连锁药店就占据了市场60%以上的份额,相比之下,国内连锁药店品牌混杂而弱小。医药分销市场的集中度显然不够大,多数连锁药店是区域化连锁化比如金象在北京地区大大有名,但在浙江就少有耳闻。药店做强做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现象是必然结果,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国家政策上倾向于解决药价偏高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药店仍将大有可为。”
一个不少
与以往不同,曾经是好坏统吃的饕餮大餐,如今是精挑细选的“采购”。外资、国企、民企、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等多股力量交织一体,在产业低潮期演绎着暂时的盛宴。
外资: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已不甘心于单纯的股权投资,而是要进行真正的资源整合。并购或者另置?这是个没有难度的选择题。
继帝斯曼收购华北制药集团、美国华平资本参股哈药集团后,联合美华牵手广州医药、日本铃谦株式会社与上海医药展开合作、接着拜耳几经波折完成对东盛白加黑的并购。
国企:对国有企业而言,并购重组不仅意思味着商业上的竞争,还包含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国有经济进行略性重组或者转移的重大意义。
2007,注定不平凡的一年,联想弘毅拿下石药、先声;华润集团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华源、三九的战略投资者;中国生物持有了天坛生物过半股份。
民企:许多医药类上市公司市值下冲,导致并购成本也相对下降,对于一些打算通过并购做大的医药企业来说,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对于生存日渐艰难的企业而言,也许正希望被并购得以重生。在这两个前提的鼓舞之下,一些民字头的企业也开始准备收购。
风投:与上一轮并购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风险投资的加入,高盛、美林投资、高登国际、软银投资、鼎晖投资等频频出手,促成了中国医药企业的海外上市潮。
纵观天下,在这声新兴的并购风中,外资、国字头、民营军全部卷入其中上演了一场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原因何在?
于明德向《医药商业评论》表示,并购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今后价值投资逐渐成为趋势,企业决策层打破之前投资条条框框,将逐渐回归理性;至于投资回报标准,各有所异,按收益,净资产值算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另外,除了并购之外,还应当提供更多的“竞合”,即有序地竞争,合理地合作,以期达到更广泛的共赢。
并购神话再次上演,反思上一轮并购风潮,企业高负债、资金链断裂、自身整合能力欠缺等等失误,无论业内还是业外,如今参与并购的企业在行动之前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
此番苦战鹿死谁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