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从明年起,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浙江省
应该说,浙江与统考言道别,改一考为多考并涵盖综合素质评价的 “常考”,是局部改革高考制度所迈出的坚实一步。特别是对为人父母和苦做习题的孩子来说,高考所派生的应试教育已失去了教育之本性与灵魂。甚至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几乎让中国所有的儿童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幻想,使青少年戴上了思维的枷锁。如有的学者所言,如今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包身工,在家里是习题的包身工;眼镜戴得越来越低龄,背梁压得越来越弯曲。
但恕我直言,在当前没有彻底铲除“科举取士”的培养人才意识,未完全跳出“以考代教”的思维怪圈,没有认真从掐灭“文化课成绩决定成才终身”的思维怪胎,未从荡涤“教育产业化”趋利阴霾上下功夫,不拿出一套行之有效地遏制“考试经济”歪风的泛滥,不摧枯拉朽式地剔除高招体系上附着的不公平因子。我想,对高考的任何意义上的改革都可能宿命般失败,即便如浙江这样的渐进式改革。
俗话说,窗户开了苍蝇就会进来。同样一旦“分数线”这根硬杠被撬开,原本就不缺少“技术变通”与走人情网“才华”的执行者,便会将这样的改革理想弄走样。紧接着有权有钱者,便会趁这扇“窗户”打开之机侧身挤进来。因为这里预设的“关系途径”实在太多。比如,如何防止目前会考中的走过场问题,如何常态监督老师给学生的“审美艺术”“探究与实践”等素质评分?如此相对宽松的考核机制,势必给关系和权力留下斡旋空间。
其实,不管是众多的专家学者站出来要求废除高考也好,还是一些地方大胆破局改革高考制度也罢,都或明或暗地代表着“精英阶层”的利益诉求。这样的诉求无以幸免的较少代表着普通百姓的呼声。比如,我们为何不捅破当前高招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这层“窗户纸”?仅以北大清华招生为例:去年两校在北京招生650人,但北京考生只有12万人,而两校在河北招生却不足150人,但河北考生却高达55万人,其他省份如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情况就更为糟糕。
我这并不是说北大清华就一定比另外的高校优秀得多,而是这种招生地域不公思维实际上凸现出当今培养人才体系上存在的严重不公现实。而教育之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所以,在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考试更公平的取才模式的情况下,任何高考改革均未有高招制度改革急迫。我们应尽快铺设一条全面培养人才的公平路径。中国已然平庸的教育体制急需先进教育思维的摧动与升华,中国高招公平失衡的高招设置体系,亟待公民意识、平等智识的有效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