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同时,中央还给党内尤其是理论界留下了研究探索的广阔空间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党校的干部进修培训工作突出了一个中心内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3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讲话,这是中央领导首次对此专门论述。
而在去年年底的新进中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与刘云山同志已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了专章和专题讲话。至此,十七大所强调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都已有专门论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探访得知,为期10天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刚于3月下旬结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题、为期两个月的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则已学程过半。其他学员班和研究生班,也几乎都有相关内容。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进修部主
中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理论。经十七大首次提出和此次中央专门论述,以此武装全党已成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
同时,接受本刊采访的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走向复兴之路的唯一选择
去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是十七大在理论创新上的最大亮点。
这个理论创新,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下出现的。30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创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在肯定这些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意义的同时,党内尤其是理论界于十七大召开之前,也通过研讨会、内部报告、写信等方式,或利用十七大报告起草征求意见的机会,频繁提出了对此进行整合的建议。
韩庆祥称,早在十六大之后和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理论界就曾有整合的建议,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理论整合更是逐渐成为党内共识。
在采纳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在内,提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括。受访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及时的、最佳的整合选择。
韩庆祥表示,这一整合不仅表述简明扼要,还抓住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共同本质特征:即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都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这给全党和后人树立了理论创新如何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榜样。”严书翰还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早为全党全国人民熟悉,以此界定的理论体系也易为认知、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源于邓小平,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则首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十四大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又简括为“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则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到十七大,30年来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统一为同一理论体系,成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多位党内资深专家告诉本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前后,围绕与之相关的两大思想、理论,已逐渐形成统一认识:
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创新,被纳入这一理论体系中,是其最新成果,但没有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在这一理论体系之内,而是定位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渊源之一。更早期的渊源,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最近的中央专门论述中,特别提出,要深化对这一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
中央指出,这一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与马克主义“脉”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毛泽东思想的“脉”则是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
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位置,涉及到对毛泽东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行动的评估。
对此,理论界的主流看法是,以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以及1957年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等为标志,我们党开始了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并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尽管后来发生的严重失误,特别是文革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使得一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但这些重要思想成果仍是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不包括不等同否定,同时也没有拔高,视之为渊源,恰如其分。”韩庆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邓小平正式开创。毛泽东则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那个时代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理清三大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庞大,对其基本轮廓,严书翰认为可以从6个方面来概括,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此外,当前理论界还有其他不同角度的概括。
理论界公认,这一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严书翰称,这三大基本问题,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时期各居主要地位,但又具有有机联系,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有时是破题,有时是集中探索和回答,有时是完善与深化。
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对每个基本问题,都结合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阐述。
在严书翰看来,最重要的主题,即首要的基本问题,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深入和全面地回答这首要的基本问题,还必须联系“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历史性课题的探索还要继续深化。”严书翰说。
全面武装 深入研究
党的十七大要求,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也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当前,这一任务已被摆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位置。
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对本刊特别指出,习近平同志此次讲话的对象是在中央党校进修培训的领导干部学员,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在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中,有一大批 “50后”甚至“60后”干部新上任,急需理论武装。
中央明确强调,此次理论武装的重点是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这一理论体系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央党校当前的教学安排便是遵照这一要求进行。中组部、中宣部还将修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意见,推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
韩庆祥表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认同、接受中央和全党提出的重大理论,但认同、接受是以理解为前提的,更何况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因而,理论武装与加强研究不可偏废。
对此前的研究成果,中央表示了肯定,并进一步就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作了具体安排。如中宣部已把深入研究这一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方向,向全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各省区市研究中心等布置了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正在组织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
由于十七大报告对这一理论体系只作了原则性表述,严书翰认为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精髓和核心需要着重研究。而前文所述的研究这一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以及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和机制的研究等问题,则是当前比较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