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好节目,“在路上”的主题曲让许多创业路上的行人常常热泪盈眶。选手们风采各异的表现,评委们妙趣横生的点评,主持人力求智慧的主持风格,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某种程度,每周一次的节目相当于给路上的人每周一次的心灵洗礼。
节目评委的风格也是各异的,仔细品评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这里仅拿3月4日出镜的三位评委俞敏洪、熊晓歌、史玉柱作为样本,幽评委一默。
1、俞敏洪的“迂”
俞老师是书生出身,其现在所创办的新东方集团也是搞教育的,好为人师的特点也在评论中十分明显。他向选手提问题时,似乎往往已经预先设置好了答案,有点象启发式教学。你如果恰好回答到了他预先设置的选择项里,他会告诉你结论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如果没有选择出正确答案,或者没有选中老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他往往会指出你错误的原因。如果你仔细去品评俞老师的提问,会发现真有这种特点,每每我就会想起英语出的选择题。但是问题在于人们常常给出的答案不在他设想的选择项里,这时俞老师往往会急于“强”给你一个答案,就象是上英语辅导课,告诉你答案就这个,你再仔细想去吧。以前节目里常常出现这个场景,昨天晚上的节目中就有一例。譬如,他说那个选手“你长的很帅,又很聪明”,本意是期望强调领导者外在特征与领导风格及优劣势之间的关系,但选手偏不往老师设定的选择项中去,于是老师一急就自己讲起了道理,但可能考虑到节目时间有限或别的原因,也没有讲清这个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仔细去琢磨,也很有意思。
2、熊晓鸽的“滑”
作为一个投资人,两个镜片后面的小眼睛透出的都是精明。熊总一般不会象俞老师那样给选手答案,他关心的就是“钱”,这个项目值不值得投。财务指标怎么样、行业前景如何、竞争对手如何、创业团队如何、股权融资设想如何,来来回回总是这些内容。他很少涉及创业者成败分析,要涉及也是点到为止。好多次他会笑着说:“刚才问你的问题时,也指明了你的项目市场容量偏小了”“市场前景中你如何避免竞争者”,也最多兴致来时会往下说两句,他仅此而已。这当然符合投资人的特点,世界上任何事情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只按我的标准去选择我该做的事,别的与我无关。他一般不会批评选手,不会直接点死一个项目的前途,不会让选手心理不舒服。微笑背后是冷静。
3、史玉柱的“辣"
听史总的评论无疑会让人感到痛快淋沥。作为一个商场大起大伏的勇士,他不会顾虑谁的面子,在他眼里只有事情以及以事情为中心的人。他会不客气地说你的项目根本没有前途,他会说你命里注定有一难,他会说你在犯同样的错误,他会说你太聪明得改.....,他也会拿他的例子现身说法,说当年的自己与现在差别,说自己也可能犯的错误......。你会感觉,他没有俞老师的儒者的说教,也没有熊总的商人的点拔,他有的只是直捷了当。他直白的让你有时感觉他真是个偏执狂,感觉他随时都会一棒子把你打死,感觉在他眼里你的梦想可以就是空想。于是他注定是一个争议人物。
这些评委无疑都是成功者,都是在路上的人心中的理想,但从中也可以发现成功者的性格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从中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无论你是那种性格都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