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者助推通胀”是捡软柿子捏


周明华

3月23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阐述了自己对我国宏观调控要采取的对策的具体看法。其中有一观点相当扎眼,谢伏瞻说,短期政策来看,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3月24日《华西都市报》)

我注意到,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最高“统计官”的谢伏瞻先生,所抛出的“防止务工收入过快论”一经在各大门户网挂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 “浪子”几乎掀向一边,纷纷置喙谢局长这一另类观点。我想,23日这天是星期日,虽然中国网民有上亿人,但能坐在家里或网吧并吱吱哑哑地叩击键盘,跟帖出这样的一行“伤心汉字”者,大凡与居无定所的外来务工人员联系不大。因为对农民工来说,就是那每月一捧千元挂零的微薄薪水,也常常会一天上10个小时顶着烈日或雨淋在脚手架上的辛劳所得。别说奢望有双休日能上上网,就是能保障工资能按月到手,也会让他们欣慰有加。

那么,何以有这么多非农民工站出来替外来务工者说话呢?原因很简单,谢局长的这一逻辑推动过程实在有点让人吃惊。是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客观上的确增加了通胀的压力,对物价上涨的社会恐惧心理自然便会增加对人力工资增长的诉求,这种诉求将反过来增加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就此眼光朝下,将工资增长诉求带给物价通胀的核心压力引至务工者的建筑工棚现场,显然是一种公平与正义精神的缺失。如果政府官员与行业垄断人群的工资也低过农民工工资的4至5倍,那么我们再来纵论务工者收入过快将导致通胀压力不迟。

事实上,同样的中国公民,他们当前的工资性收入之不公、之不合理的成份还在进一步拉大。国家发改委去年曾发布报告认为,目前收入分配秩序很不规范。企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不合理性在一步步扩大,如某垄断行业的处级干部可以拿到年薪30万以上,而一线的零时务工者月薪不过一千元,如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去年薪酬高达4616.1 万元,而一线联系业务的“三无”零时工作员月工资仅千元;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只一次公开出来警示:中国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分配及薪酬管理中还存在较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领导与一线职工间的工资差距过大。

之所以这么多网民不赞同谢伏瞻先生的惊人论点,是因为他们更愿意看到需要“限制高工资”的人群,并未被谢局长大胆而实在地提及。不管是什么原因,谢局长的这种行为,都是专捡软柿子捏。记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1990至2005年,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报酬占GDP比例下降12%。显然即便占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收入在物价上涨的社会语境下,不是升了反而下降,就此说其助推通胀压力实在很牵强。作为统计局,需要更多地为民生政策的出台统计出那些真正推动通胀压力的“幕后推手”,这才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