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台湾大选也是继两会之后的又一热门话题,其中充满戏剧性,彰显社会病态的台湾选举活动每日都有新的看头。
在最后一次民调中还遥遥领先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在最后一星期的竞选活动中却受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影响,处于“挨打”状态,被民进党的谢长廷牵着鼻子走。有蓝营的内部调查指出,双方距离正逐步拉近,令本来明朗的选情,添上莫大的变数。
根据台湾《联合报》3月10日最后一次进行的民意调查,马英九及谢长廷在经过第二场电视辩论后,蓝营跟绿营支持度的比率是52%对22%,马英九看起来稳操胜券。由于台湾“选举法”规定,最后十天不能公布任何民调结果,现时无法得知最新选民取向,但据国民党内部的消息称,双方距离已大幅缩小,国民党已进入告急状态。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李锡锟对《财经》记者表示,在选前最后的两个多星期中,谢长廷把竞选策略回到民进党的传统基本价值中,就是强调台湾的“主体性”,并不断挑起恐惧和“大陆统一”的情绪。不少选民开始改变初衷,投向绿营。
相反,李锡锟认为马英九反应太慢,亦不能把想法说得清楚,给人的感觉有点摇摆不定。李教授认为,选举到最后冲剌阶段,选民情绪和候选人的印象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政纲反而已不是谈论的重点。从现时选情的风向看,蓝营实在难言稳胜。
虽然蓝营的竞选策略清晰——以结束民进党的贪腐统治,透过第二次政党轮替改变台湾,作为宣传活动的主轴,但在最后两周的“近身战”中,蓝营明显处于守势。谢长廷不断攻击马英九拥有美国绿卡一事,又指他对两岸关系的态度摇摆不定。马英九忙于招架,不但不能反守为攻,甚至连澄清自己的立场也有困难,感觉是“有理说不清”。
即使非政界中人,也能观察到两营竞选活动的差异。台湾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林火灯向《财经》记者说:“马英九一天跑十个活动,走遍台湾北部和南部,我相信他根本没有时间跟幕僚好好聊,检讨得失;相反谢长廷一天只跑四个,可和幕僚好好商讨对策。我觉得这可能是他反应较快,选战打得比较灵活的原因。”
台湾《天下》杂志主笔李雪莉向《财经》记者分析指出,谢长廷懂得打选战一点也不出奇,因为他自30岁以后,就一直在打选战。不论是选高雄市市长,或争夺民进党“总统”候选人,他都是“绝处逢生,在逆境中胜出”,选举经验非常丰富。相反,马英九一直是国民党刻意栽培的人,台北市是国民党的重镇,他选市长时也没受过什么重大考验,在选举技巧上难免有所不及。
对此事,在网上看到的众多的网友的评论,有一些人习惯一言鄙之:“都不是什么好鸟”!
>>部分节选:2008台湾选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