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不是现代版的包公
自从十年前首度掀起“审计风暴”,李金华就一直受到国人的普遍关注,他的铁面无私,敢讲真话、说实话,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揭露问题的作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几乎每年都会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众对李金华的高度关注和赞赏,无疑反映出渴望根除腐败、热盼官场廉洁的广泛民意和焦渴心理。然而,透过对李金华近乎狂热的崇拜现象,也不难发现,大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将李金华当成包公一样给神化了,把医治当前政治体制诟病的希望寄托在李金华这些“个性官员”身上,显然人们的思维陷入了误区。
在
即便天不怕地不怕的李金华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也曾坦承,被点名的部门不一定是问题最严重的,有些部门的问题更严重,但因为种种原因被拿掉了。“从理论上说,审计报告应该以公开透明为原则,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都可以公开,但实际操作难度是大家很难想象的。”而事实上,那些通过审计而披露出的问题,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并没有全部得到切实而有效的纠正,甚至不得不面对审计风暴年年刮、存在问题年年有的尴尬和无奈。
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毕竟有限,我们应该从过于迷信人治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多一些理性,少一点偏激和狂热,把关注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