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幸福在于细节的关注


《三个人的天堂》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向读者生动解读了一个人间天堂的构建过程,引起了众多渴求幸福的人们强烈共鸣。该书的作者——“深圳女蛙”近来在她的个人博客中,以“三个茄子”为题,先后写了两篇博文,为其独创的“天堂建筑学”又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这是个很具喜剧色彩的家庭小品。说的是作者在冰箱里意外地发现了老妈用一块钱买的极为丑陋的三个茄子,过惯了苦日子的老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选择。为了尊重老人,女蛙决定对这几个茄子进行深加工之后,再端上餐桌。后来她有事出去吃饭了,回来后发现了经过家人传统加工后的茄子都剩了下来。后来,老哥经过重油、多肉、大把调料的深加工之后,这盘茄子终于被消灭了。为此,老妈欣喜不已。

对于这篇博文,许多博友进行了评论,女蛙针对有的博友提出的“吃这样的茄子不利于健康、更没有必要进行所谓深加工“的观点,又写了一篇题为“在爱面前,有时得请科学走开的文章,读来很有感触。她认为,从科学、营养和健康的角度上讲,这样的茄子的确没有食用的价值。但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没有想过这三根茄子的营养价值,没有想过一盘剩茄子应该为健康贡献点什么。我们所想到的只是,既然老妈已经买回来了,怎样如她所愿地把它们吃掉,实现这三根茄子的“老妈价值”。

事实上,家庭琐事无所谓对与错,每个人,或者每个家,都会有自己的方式,会有自己更看重的方面。我们一直认为,一家之内爱为先,如何爱好家里的每个人,是第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三根茄子上要表达的爱,就是体会老妈的感受,尊重她的做法。至于营养问题,暂时不在考虑之列。女蛙在这个问题上,更多考虑的是,如果我在看到那三根茄子时就因为营养问题把它们丢掉,或者跟老妈讨论完营养问题后丢掉,这时候的老妈一定是难过的,因为那是对她的思考的否定,对她的行动的否定,对她的劳动的否定。而在剩下一大碟时再倒掉,那就更糟糕了:天啦,还剩那么多,那么大一碟,不但花钱买了,还浪费了新的油盐酱醋!如果这时再倒掉,无异于搡了她一把。我们无法恭喜她省了钱,也没办法赞赏那样的茄子,但我们不能让她难过,她是我们的老妈,这就是结论。她的逻辑我们可以不承认,她的做法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是,她的感受,我们必须尊重。形式上看,这一家人为了老妈的尊严,似乎有点不讲究饮食科学了,但这恰恰是大科学的体现,是家庭心理学的可贵实践啊。

和老人相处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一个农村出来的老人心里最大的问题,是自卑,自卑让她很敏感。她总认为自己没用,认为她的存在没有太大的价值,她不被需要。还有就是在生活上的节俭,这些老人都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这样的经历让她的一生都在想着如何省钱,无论她是否有钱,无论我们是否有钱,也无论她的省钱是否恰当或科学。其实,这也是很多老人的常见问题。即便不是农村出身的老人,由于他们当年所处的年代是短缺的时代,节俭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因此在一个有老人的大家庭里,更多地理解老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在自己的晚年岁月里,从与家庭成员的相处过程中,能够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尊严。人老了,神经可能更加敏感,年轻人的任何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及话语,都可能给老人的内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深圳女蛙的两篇文章,我感到的确有必要把关注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我们中国人一直是崇尚“百善孝为先”这一美德的,而孝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呢?许多人就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了。多数人认为,让自己的父母衣食无忧、丰衣足食、有病及时治疗、逢年过节去看望、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园饭等等,就是尽孝了。坦白地说,这种孝主要是建立在金钱和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很必要,但如果光是这些就远远不够了。深圳女蛙这一家人的天堂生活及其感悟,之所以引起了那么多人如此强烈的心理共鸣,就在于他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对每个家庭成员内心感受的呵护。他们在无数生活细节中,都能够自觉地换位思考,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对孩子,他们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尊严都是能得到足够关注的。在这方面,这一家人的生活经历的确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