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人性修正函数与计消市产修正功能
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人性物性有着共同的物质特性,如在大尺度中所表现的客观实在而不变的私欲本质。为简明起见,本章只讨论人性的善恶及其收敛发散特性数学式并列出修正人性的微分函数。至于物性和虚物质其它范畴就只好依此类推、举一反三了。
§01 人性的发散性与可收敛性
一、 虚物质的收敛与发散性
虚物质主体是人性物性,讨论人性的收敛与发散性首先要讨论虚物质的收敛与发散性。虚物质的敛散性可以人性的敛散为基本内容来描述。不过值得注意的概念有:物质有虚实二个层面之分;虚物质主体有人性物性之分。虚物质的收敛性与人性一样,在于自身劳动能力有限。具体收敛于有限的产品供应C值和维持生存生理需求的最低E值;虚物质的发散也同人性一样,在于物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欲望无穷。收敛的虚物质可以从发散的虚物质修炼而得,即无穷欲望受制于有限能力与有限资源的平衡态;而发散的虚物质则是不顾能力、资源有限的现实,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损坏公体或侵犯它物的恶性表现。另一方面,发散是高超消费意念力驱动科学生产力发展诱发竞争的根子所在,没有发散则世界无从发展;收敛则是发展平衡、兼顾整体、保证计划的根本,没有收敛则世界无法和平共处、整体生存就没有可能。
二、 人性或善或恶论
(一)或善或恶论
虚物质的发散性是指肯定自我的无穷欲望决定了事物运动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但虚物质收敛于遵循生发规律并朝着实现社会的或自我的消费体系方向不变,这似乎又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因为物体在无穷欲望的驱动下、又在方向不变的引导下,虽激情万丈却使时空中一切井井有条。根据“O”态打破建立律,时空中的秩序混乱是暂时的脉冲振荡过渡现象,最终都要趋向平衡状态,这就是说发散是动力而秩序井然是方向。所以既遵循又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奇怪。
由于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因而虚物质的发散收敛性也就是人性的发散收敛性。
任何事物无论就哪方面来说,都有相对的好与坏、长与短、优与缺等二面性。所有这些都来自于宇宙对称性所支持的人性之或善或恶。或善或恶论的主要思想是指物体包括人类有善与恶二面性,由物体矛盾运动引发的事件也有善、恶二种表现。我们常说对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善与恶二种状况,对人类来说就是要按事物规律、依照社会运作法则去修正人性。善、恶是相对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是好是坏只要看时空条件允许哪方面发挥,看社会更需要的是发散还是收敛。同时善、恶之间也是不断转化的,劳教改造等司法工作就是依照了这个道理。而从原理上讲,人性的发散既是竞争发展的动力又是不劳而获的万恶之源,人性的收敛既是高道德水准、高尚人格的需要,也是墨守成规、不图进取的固化剂。
(二)或善或恶论叫人一错再错
或善或恶往往引导人们随意肯定一事物或否定一事物而陷入误区。即使我们常强调看主流和综合评价,仍不能避免普遍地或因事物美中不足造成的切痛而全面否定该事物。这种教训小到可以忽略,大到草芥人命、社会大倒退。如自然资本主义原本是市场经济的前身,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却因贫富悬殊、经济危机的恶果曾经被全盘否定。而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模式是人民革命起义,执着追求的最佳经济模式,确是美好无限,但在东欧,又因理论不成熟有待发展,实施操作有偏妥,出现官僚垄断与平均贫困而被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取代。又如“学而优则仕与科举制度”本是一种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只需稍作修正的用人好办法,却因其教条化不够完准并与时代政治思潮不合而不能复出。科教育人发展到今天,又得回过头来强调科举式考核用人方式。如此种种,反反复复、普遍存在、屡见不鲜,以致大小工作难以走出误区。真是可笑而又无可奈何。真正能引导我们走出“善恶绝对化”的陷阱,看来只有立足于无限时空高度发现的、来自实际的高超理论,如《虚&531》可以说是应之呼出的全新理论,具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和生命长久性。
以上归结起来,我们老是犯错误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善、恶二面性以及由其演变而来的关于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出了问题。因为人类社会事件、现象的根子在于全社会(人性高级载体)人性的合成作用,其中充满着难以把握是非的或善或恶。因此,善、恶是社会事件复杂难解或影响世界观、处事方法的要素。
三、人性的发散收敛性
消费体系的表达式为:C=E+D+F,依照阴流子的可分割性,式中E可分解为无穷个标准与水平的参数;D、F亦可分解为与无限个欲望因子和无穷个阶段水平等对应的参数。前面已讲过,C是个以科技生产力水平为上界的值。按照数学级数概念,Cn=∑Ei+∑Di+∑Fi成立(其中En=∑Ei、Dn=∑Di、Fn=∑Fi),显然这是个时空无穷级数。
(一)若当n→∞时,LimCn=C,则人性称为收敛。收敛的人性是在一定时空局限下表现出来的与当时具体社会科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善意,即欲望、资源、科技生产力三者处于现实有限的发展动态平衡中;是社会共生存与齐出力同时出现并安全稳定发展的保证;是人性在修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善意一面。
(二) 若当n→∞时,LimCn→∞,则人性称为发散。发散的人性是不顾现实表现出来的超越当时社会科技生产力水平、随心所欲极端个人主义或恶意,即欲望无穷同资源、科技生产力有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完全发散的人性社会是个弱肉强食、欲海难填、强掠豪夺、混乱竞争的社会。所以发散人性是未受约束、自然条件下恶意的一面。自然进化史上主要是这种表象。
四、消费体系级数性质解读
(一)若n→∞时,LimCn=C,则n→∞时,LimKCn=KC,K为非0的任意倍乘常数。这说明人性只要收敛,即使在时空中成倍扩张也是渐进发展和收敛的。表现为欲望、资源、消费体系和科技生产体系四者间始终平衡发展。所以对于收敛的人性应当充分放任、制造民主自由化的环境。
(二)若n→∞时,LimC1n=C1、LimC2n=C2,则n→∞时,Lim〔C1n±C2n〕=C1±C2。这个性质说明,社会即使由亿万个善意的个人或集体组成,如人口大国的欲望、资源、消费体系、生产体系四者间亦可以是平衡的。只要推行人性修正的社会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能保证共生存齐出力。同样,这个性质还说明消费体系Cn=∑ei+∑di+∑fi中,只有e、d、f 均收敛C 值才收敛。
(三)若n→∞时,LimC1n=C1、LimC2n=C2;设C1n=C2n+∑(ei+di+fi),当n→∞时,因LimC1n=C1、LimC2n=C2,则Lim〔C1n-∑(ei+di+fi)〕= LimC2n= C2,而Lim〔C2n+∑(ei+di+fi)〕= LimC1n=C1。这说明一个人性收敛的社会,消费体系的实现和民主自由均有一定的伸缩弹性度。我们既要求充分实现消费体系内容,又可予人民一定的民主自由,不必限制得太死。而在必要时,如社会安全稳定遇到麻烦,应号召人民短期的节衣缩食、艰苦奋斗,集中在国家指导下行动等。
(四)若n→∞时,LimCn=C,则Lim〔(E1+D1)+(E2+D2+F1)+……+(En+Dn+Fn-1)+Fn〕=LimCn=C。这说明若各地人性或各项消费需求收敛,则全社会虚物质必收敛;若各国、地区虚物质或各类消费需求均收敛,则全球虚物质必收敛。即社会人性的修正基于各社区对人性的修正,基于人或人为对于各项消费高超需求的知足。
(五)发散与收敛、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发散无疑是发展的动力;收敛无疑是社会稳定的内因。只有发散与收敛的有机结合,才有安全生存,才能在稳定中求发展谋自由。如前所述,善与恶是相互转化和依存的,我们应在利用恶性中抑恶扬善。
五、人性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
(一)消费体系内容“正项”化
消费体系的内容虽然只分E、D、F三大类,但想象得出,这种人性欲望的内容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有现实的或想象的、有正当或不正当的、有善意或恶意的,表现在数学上有正有负或有0。我们的目标是既共生存又齐出力,这既要保护发散的人性自由发挥,在民主的氛围中体现每个人的社会价值,用竞争驱动社会发展;又要毫不犹豫地建立修正发散人性的机制,在集中的氛围中克已收敛以确保社会整体的安全稳定,用计消实现人人生存。
那么,什么样的消费体系内容才是收敛的呢,即如何把握对人性发散的保护和修正的度量呢?为了简化判别方法,我们取ei、di、fi三大类所有参数的绝对值来考察收敛性。这个数学处理过程叫做正项化。只要人性正项化级数收敛,则该人性的任意表现都是绝对收敛的。
(二)人性收敛的充要条件
人性收敛的必要条件是:LimCn=0 (n→∞),即任何时空中C值均为有限。这是显然的,因科技生产力水平为计消的上限;而于具体有限时空中人类转化物质能量的科技生产力始终是有限的;对于未来无限空间中可能出现的类似超光速漫游时空的幻想,只要我们暂无法实现就不会有这种发散需求欲望。另外,我们欲望再大也有心满意足时,即欲望也遵循“O”态打破建立律,总是不断地实现满足又不断地提出新要求。
人性收敛的充要条件是:正项级数Cn=∑ei+∑di+∑fi(1≤i≤n) 有界,尽管e、d、f三者有多种配置,但总体上都可归结为以科技生产力水平为上界来理解或处理。收敛是对有限科技生产力而言的,发散则是对无穷欲望而言的。我们就是要通过修正人性使无穷欲望转化为具体有限和理性化需求,同时利用发散人性发展科技生产力来放大人的物质能量转化能力,消除“大炮与黄油的矛盾”。
§02 人性修正函数
人性是虚物质主体,因而虚物质决定的人类消费体系是人性包藏空间,研究人性应从消费体系表达式来分析。
消费体系不仅包藏人性欲望,也是消费与生产在E、D、F结构上的配置方向。根据生产力水平,按照消费体系配置资源,确定产、消结构规模就是对人性的基本修正。在这个前提下推导出的方程函数显然是收敛的,否则就是发散的。发散时,C(s,t)<E(s,t)+D(s,t)+F(s,t),这就是说,现时空生产能力提供的可消费资源总量C(s,t),不能满足发散人性所提出的时空要求之各分量E(s,t)、D(s,t)、F(s,t)之和。
(一)产、消体系时空函数
先列出消费体系时空函数T1
其中 s: 空间变量, t:时间变量。
同样,生产体系时空函数T2为
式中Pc为计划消费所配置的生产要素总和及设备工具之总规模能力;Pe、Pd、Pf则分别为e、d、f之计划消费所配置的产出能力。
(二)时空点消费率
设时空点Q(s ,t)存在导数,则
这说明时空点消费率T3是有方向性的,即虚物质方向。一般来说,对虚物质载体有利的是正消费率且要求越大越满意;反之不利的就是负消费率且要求越小越好。
联合(1)、(3)、(4)得微分方程:Cˊ(s,t)=(¶C/¶s)Ds +(¶C/¶t)Dt=(¶E/¶s )Ds +(¶E/¶t)Dt + (¶D/¶s )Ds +(¶D/¶t)Dt + (¶F/¶ s)Ds +(¶F/¶t)Dt
显然,对于E、D、F中任一值的调整如发展、自由保持原水平停滞不前而只调整E,即D、F 为常量,则
因虚物质(人性体系)具体表现为消费体系,故修正人性就是修正时空点消费率并改变E、D、F配置状况与变化量幅度。
(三)时空点生产率T4
此等微分方程可依照时空点消费率列出,如
其它不再赘述。
(四)ξGDP=(¶Pc/¶t)×(1/ Pc)×100% 与ξCDP=(¶C/¶t)×(1/C)×100%
设ξGDP为国民产值增长率,由式(7)得
这表示在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内的ξGDP为连续三维空间中某点(市场、地区、国家、时空域等层次)的产品或服务增长率,或地区产出变化率。
设CDP为国民消费总值,ξCDP为国民消费总值增长率,同样式(5)中(¶C/¶ t)为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三维空间中某点消费增量,由之得地区消费变化率
(五)国民生产消费实现率:C/Pc=[∫(¶C/¶s)ds /∫(¶Pc/¶s)ds] ×100%
生产消费实现率T5是一个比GDP更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区域生产力服务于该区域居民消费的实现程度。即生产出来的东西或提供的服务有多少完全用于国民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由式(17-5)、(17-7)得
式中C/Pc为消费实现总量与产出总量的比值符,通常ds在行政区管辖的经济生活范畴内变化,现行限于考虑一国以内。
如98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为¥7919亿元,见馅饼图17-1,其中全省消费概算为¥3316亿。则国民生产消费率大体为(3316/7919)×100%=41.9%。这是比较低的,应当说,消费实现
已消费馅饼3316亿 整个馅饼为7919亿
图17
率C/P越趋近100%越好,如图12-2。
图17-2 消费欲望轴
图中“
(六)力消产控制微分函数
据力-消-产顺序周期律,生产力≥计消≥产出≥消费。
联合式(17-7)、(17-5)得
由式(11)得
另从力-消-产闭环双向控制回路图20-2中的传递函数可进一步推导出微分方程(此处略)。
§03 计消市产的修正功能
人性的发散与收敛性符合生发规律、遵循消费运动定律,因为生存公有需要收敛的人性而发展私有需要发散的人性。发散与收敛对立统一,不可偏废、不宜褒贬,应用计消市产模式、结合社会背景来合理引导并规范人性的发散自由。
一、 按照生发律与消费运动律修正人性
如果引进熵的概念,则发散为高熵而收敛为低熵。对于个体来说,社会整体控制能力高则其秩序呈低熵状态,从而使个体自由呈低熵状态;对于社会来说,社会整体若无力维持秩序则个体自由呈高熵状态(如自由化),从而使社会呈高熵状态。如人性欲望的发散既繁荣了社会经济,提高了消费体系实现水平,也会导致人口膨胀、物种灭绝、大麻政治生化核武器等的难以控制,无序竞争、贫富差距暴出……。最终结果是,在发散、混乱中衰竭、萎糜,因此我们既要发挥人性发散的好处又要对发散的人性进行修正。
人性收敛就是要倡导克己奉公、制欲利人,崇尚共生存集体主义,用精神文明充实自己。其规律依据为生存公有,遵循无为而治运动定律。人性的发散就是要鼓励自食其力、自我发展,追求个人价值,用成功充实自己。其规律依据是发展私有、遵循有为而理运动定律。
二、 计消市产给定发散与收敛的配置比值
发散与收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发散最终必演化出盲目竞争、不劳而获、贫富差异等诸多弊病,危及弱势群体的生存。收敛必然导致缺乏生气、动力,不劳而获,共同贫困等诸多弊病,阻碍社会发展而最终危及全社会的生存。
人性具发散性,表现在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显然无限制的发散性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容许的,因为个人也好、社会也好,任何一个层次的载体其能力均是有限的。以有限能力去实现无穷欲望必然出现不劳而获、侵犯他人的恶性膨胀。因此,能力的有限性及其渐进发展要求人性发散激励出能力;同时对欲望无穷而无法满足要求人性收敛以控制欲望。社会管理的根本功能就是按需遵照规律调整人性的发散收敛。发散性既具发展驱动正作用,又有不劳而获的负作用;正、负作用的取向关键在于价值取向与竞争场地、规则,这由市场生产运作机制实施修正功能来决定。收敛性既具生存保障正作用,也有不谋发展的负作用;正、负作用取向的关键在于分配总原则与计划对象(即生产为谁服务)性质,这由计划消费运作机制、功能来决定。显然,发散与收敛统一于计消市产模式与生发自由之消费体系中,究竟二者以何种比例统一,由计消市产给定。况且生存与发展正是消费体系中的重大内容,需要综合利用人性的发散与收敛性能。同时,发散与收敛对立于发展与不劳而获的矛盾、生存与不劳而获的矛盾。因为,市产支持利用发散来谋发展,而计消以收敛人性来建立美德社会保共生存;发散的人性总是倾向于不劳而获而计消市产予这种发散以抑制。
1.要点温习
A1 人性物性具发散性收敛性,发散的人性激励市场竞争推动社会发展,却伴随着恶意不劳而获,因此需要修正。通过数学级数理论可发掘人性物性的收敛善性建设和谐共生存社会;通过计消市产模式可综合发挥人性物性的发散收敛优势解决共生存与齐出力的不协调问题。人性物性的级数处理和计消市产数学模型的使用基于阴流子可分割数量化,证明了量子经济学的实在性科学性。
2.思考
P1虚物质的收敛与发散同社会形态或生发律中的ⅠⅡ Ⅲ奇偶定律有什么关系 ?
P2计消市产为什么能修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