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古道:老晋商们的商旅路线


 

晋商古道

 

虞坂古盐道

 

在“平陆不平沟三千”的平陆县隐藏着一条古老的盐道。有些景致可能用眼是无法欣赏的,只能用心去聆听,用心去发现。位于山西运城平陆县的虞坂古盐道就属于这类至景。如果没有同行的张店乡文化站站长张和成的导引,也许这条深邃的古道会从你的视线中瞬间消失在懵懂的遗憾之中。 从平陆县城走运三(运城到三门峡)高速13公里后到达张店乡,在张和成的引领下走过不到三公里的土路,在一个叫做卸牛坪的地方停下。东南方向是当年盐道的终点茅津渡,连着中原大地,而它的西北方就是著名的运城盐池。张和成介绍说,确切地讲,当年的古盐道有20多公里,但现在看到的是从运城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到平头铺南200的一段,全长约8公里,往茅津渡方向的古道早已湮没。我们就逆着古道而行,让心回到历史的起点。

 

祁县县城向东

 

出了祁县县城向东,没有了田园风光,闯入眼帘的是山峦。山不高,也没有江南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条颠簸的路在它的脚下延伸。山坡下,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深秋的白杨,黄叶一片片飘落……记者此行,是在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江的带领下,寻找一条晋商古道和散落在古道上的驿站。

 

出城不久,在距离土路北侧不远处,出现了一个类似城门的建筑。它是用各种颜色的石条垒成的,中间是一个顶部椭圆形的出入口,上面有一个石匾,上书“迎祥”二字,落款是“道光七年立”。走进去,是一个村落,路两旁是一些旧房子。在一个大院里,有一个戏台孤零零地矗立着。“当年,这里是官方驿站——盘驼驿站。”张江说。

 

张江带着我们出了村子,走上了一条土路,他说这就是当年的官道。采访车行驶不一会儿,这条曾经辉煌的官道就淹没在了农田里了。我们折回来继续东行,路边不时有废弃的房子、窑洞和牲畜圈棚闪过。

 

在来远镇,山顶上竟然有一处两层的破旧房子。记者爬上去,穿过拱形前院门才发现,房子比院门高,难怪在山下看似两层楼房。院子还有一个东门,看来有迎接四方客的味道。在房子的后面,有一个宽大的院子。张江说,这是一个车马店,当年晋商路过此处吃饭住宿,后院是安顿骆驼饮水吃草的地方。听刘家垴的村民说,这家车马店是一个姓许的人开的,挣钱后又养了许多峰骆驼,依靠给商人运输货物发了大财。采访车在山间穿行,向北向西,峰回路转,不久又扎进了北面的山间。张江说,这里叫子洪口,当年晋商字号的伙计们拉着骆驼从中原和南方驮运商品,从这里又千里迢迢走向草原。

 

古镇碛口

 

清初,黄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途。当400多米宽的河面流经碛口的“大同碛”处,骤然缩为不足80的急流浅滩,从而造就出这座水旱码头。200多年间,古镇碛口成了晋商的桥头堡。  穿梭于碛口充满沧桑气息的长街小巷,漫步在一个个落满历史遗痕的高墙大院,触摸那斑斑锈迹的木门铁环,不由自主的你,便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民谚流传至今。古老的码头和无言的轳辘早已作为历史见证,记忆着当年日过百艘船舶的盛景。民谣:“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道出了历史的认可。

 

雄关古道

 

线路导示:从旧广武-雁门关出口下大运高速,广武古城距出口西行仅1.3公里就到。

 

巍巍大山东西绵延,古要道南北盘绕。雄关漫道,长城横亘,雁门关外东西两方设置着两座屯兵古城堡。一座始建于西汉时期,另一座为明朝初年所筑,城墙条石做基,砖包土砌,上沿望孔、垛口、射孔壁垒森严。在地势险要的两个关口,高墙广堡,堞楼坚固,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守屏障。这就是广武古城堡。

 

    这里曾是狼烟滚滚,马蹄哒哒,喊声如雷,连年征战不断、厮杀不休的古战场。战国时赵国对娄烦,汉时对匈奴,唐代对突厥,宋对辽、金,蒙对金,明对蒙,大大小小的战斗一次接着一次。多少将军用圆睁的怒目注视着敌阵,多少将士在猎猎的朔风中倒下......秦将蒙恬,汉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宋将杨业,明将于谦等都在此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土的使命。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时在此地投下了深情的一瞥。

 

    边地、古堡、驿路、内外两道长城之间,金戈铁马,鼓角连天。这些都使人别样地怅然感伤,也容易让人产生诗情。李白的《古风》道出“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溱莽”的战后荒凉凄惨景况满目皆是;金代无名氏的《关外吟古诗》,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杏桃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边关风光一览无余。

 

远眺边塞广漠,城堡雄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兴衰;诗词歌赋,文人骚客的吟咏又记录了无数的边塞画卷。

 

右玉威远堡

 

我们来到在右玉县西南的威远堡。这里曾是古代的边关重镇,明正统三年(1438)筑城置威远卫,嘉靖三十九年(1560)分设威远路,清顺治十年(1653)废为威远城,今称威远堡。一条柏油路贯通古堡,村里的建筑大部分比较破旧,古老的宅院,石砌的院墙,与土夯的古城墙遥相呼应,透露着古老苍凉的气息。偶尔在砖墙上能看到几行与时代特征明显不符的标语,昭示这里仍旧是与世无争,静寂生活着的一片净土。登上古堡城墙,整个古堡尽入眼帘。那条逶迤西去的古道,曾经是晋商先辈别家离乡“走西口”的征途,茫茫风沙中,一队队蒙古骆驼穿越古堡将北方的皮毛、绒毯运向遥远的南国,而后将南方的茶叶、丝绸北销沙俄。在这古镇里或许就有日升昌的老板、大德恒的经理、蔚泰厚的伙计留下的足迹。

 

汾阳三十里桃花洞

 

三十里桃花洞位于在今汾阳市向阳村西,距汾阳城约30华里,在307国道及薛公岭开通之前,“三十里桃花洞”是通往永宁州、宁夏、甘肃的必经之路,是历代屯兵要地,故历代设关重兵把守。明清之时,成群的骆驼商队,经“三十里桃花洞”到宁夏、甘肃驮运货物做买卖。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着,我浮想翩翩,尽发思古之幽情,博友们也热烈憧憬着与讨论着桃花洞的人文景观。我认为研究汾商乃至晋商,不能不关注这条逶迤连绵几万里的千年古道,这条古道把文化底蕴深厚的汾阳与外界有力地联系起来,互通有无,惠泽天下。这条路,来来往往的过客们走过了四季,走过了风雨,走出了不少名动一时的汾商,也走出了不少权倾当代的文臣武将,比如郭子仪,宋之问等风流人物。仿佛我们又看到了那些沐风栉雨,不惧严寒酷暑的驼队,听到了那余韵悠长的空谷绝响,而这古道两岸每到春天时,满山连片的山桃花盛开,争相吐艳,灿若织锦,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