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宁夏开始按照上级的意见,对机关各部门、各岗位上的领导干部进行两年一次的岗位变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待的时间久了,大概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比如说官气渐渐地多了起来,进取心渐渐地不是那么强了,人际关系渐渐地不正常了,工作中渐渐地形成网状了,正副副之间渐渐地产生矛盾了,等等。
从新调整后,领导干部到了一个全新的岗位上,势必要一切从头再来。业务要渐渐地熟悉,工作要渐渐地开展,关系要渐渐地建立,总之一切都是新鲜的。
然而,笔者对于这种岗位动迁持保留意见。
因为在现在来看,两年的时间毕竟太短了,工作刚刚开始,一切都是刚刚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始实施,而人就要调走了。如此一来,领导干部开始追求的是短期行为为自己带来的业绩效应,大多不再考虑应该留给下一任什么什么。当然,下一任有下一任的计划,也多半不需要上一任的什么。
也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位宁夏北部地区的东北籍校长,在自己的任上胡作非为,大捞特捞,等动迁的时机一到,转身到了其他县里继续当他的校长。这种现象似乎还不能说少,仿佛还颇有代表性。
笔者认为,像是在业务非常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建立健全机制,一任之后,如果业绩不佳或业绩平平,就应该“退出”岗位,让能者担任要职。这种让贤机制,大概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现象发生。
可能有的同志会问:“后贤者”如果一旦效仿前任应该怎么办?
笔者没有办法。
也许西北地区的有些干部的素质就是这样吧。
是不是可以从这些人的个人收入上加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从而得出这个人是否违反组织纪律的结论。大凡这样的人,住房面积一般都很大,而且不仅一套;大多都有小车;一年四季的开销基本上不用自家的钱,因此银行存款额较大。
如果能够发现这样的现象,就应该可以说明这个干部有一定的问题。
倘若继续让这样的干部担任要职,一个单位之后又换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不行再换一个部门,长此以往,势必助长这些人的不正之风。
至于如何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如何解决现实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使用干部,这需要有人认真地思考,不是一两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
文章写得再好,与实际需要也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应该就是文化和政治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