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原地区靠近城市的农村发展蔬菜种植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的诸多问题也在凸现,生产条件建设的滞后已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扶持农业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该袖手旁观,在保护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政府本身具有的组织性,全局性优势,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行统筹发展。
关键字:农村蔬菜 卖菜难 农村交通 气候 温室 农业技术 政府参与
引言:在《都市报道》的摄像镜头里,一间破败的民房外堆放着堆积如山的西红柿,旁边站着哭笑不得的主人,屏幕下方打着一行字幕“寻求社会有能力企业和个人帮助。”这只是中原地区种菜农民丰产不丰收的千千万万例子中的一个,在开封,中牟,杞县,尉氏,扶沟… …
几乎所有种植蔬菜的农村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这样的故事,蔬菜丰收了却卖不出去,只有听任其烂在地里,收入自然也就无法保障了。
一. 农民何以困惑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单就开封县西红柿这一个个例来说,暖冬似乎是罪魁祸首。因为依照往年种植西红柿的经验来看,在北方的冬天仅靠日光温室的能量是不足以证西红柿结果的,需要堆砌在温室墙壁内侧的暖炕和暖管补充温度,稍有火候不到就会造成减产,在这种情况下,种植西红柿是项技术活。而今年的冬天不寒冷,温度明显较往年偏高,种植西红柿成了粗放经营,产量还居高不下。
除了单产提高外,种植面积也有不小的扩大。暖冬客观上降低了对建造温室经营温室的技术要求,这种情况下万亩温室平地起,产量暴增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产量暴增造成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似乎符合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过于求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民的困惑似乎出在没充分把握市场规律上,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产量大于需求便是造成农民困惑的另一原因。
然而事实情况如此吗?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蔬菜无人问津最终烂在地里的情况下,城市的菜价却由于春节的到来一路上涨最终居高不下。可见市场需求不足是不存在的,这种需求不足只能说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农村这个供方和城市这个求方之间出现了问题,没有有效的市场需求出现在农村,农民出于本身的限制,没有能力直接到城市出售蔬菜,而市民自然也不会为买几斤小菜再跑到乡下。简而言之,造成农民卖菜难的问题出现在销售渠道上,供需不畅是重要原因。
在农村农民卖菜基本上是靠在村口自发形成的蔬菜交易市场卖给前来收购蔬菜的外地小贩,农民自己是没有能力把大批的蔬菜运到城市出售的,一是以个体为单位成本过高,二是城市交通限制农用车进城,再加上无法预料多少的城市卫生费,市场管理费等等,农民的蔬菜自产自销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作为承担连结城乡供需渠道的小菜贩出现什么问题不来收购,农民的蔬菜自然欲售无门只有烂在地里。
郑州,开封等城市的郊区农村兴起蔬菜种植业后,一个特别的群体在农村兴起,游走在农民与外地客商之间,比起外地客商,他们有对本地情况了解的先天优势。比起农民,他们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对外界情况的快速了解。他们就是活跃在农村靠资讯吃饭的农村经纪人,在农村一个影响力大的经纪人能够影响几个村子的蔬菜价格,他们的面子一般没有人触犯。这种情况下,经过如此重重利益冲突下的农民售菜渠道怎么可能通畅。
农民卖菜难还有品种单一的原因,在市场需求已经趋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广大农村的蔬菜种植业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低层次竞争的弱点已经开始凸现,某地区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的蔬菜主观上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而客观上造成了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而生产出的产品并不符合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并非是农民不愿种植其他品种,关键还是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也不是他们不学无术,关键是想学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和方式。
在现代社会,交通状况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道路状况不佳是不容置喙的事实,前几年推行的村村通公路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情况,但远远未根本改变,村村通公路通的只是通往乡镇,县政府驻地的大路,而关系更重要的通往乡间地头的小路依然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黄土地的黏性在带给农民丰收果实的同时也给农民增加了很多困难。为此中牟县某村的菜价总是比邻村每斤低上5分钱,一万斤菜就是五百块钱。在农村这不是个小数目。该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备有高桶胶靴,因为是要在泥泞中,在污水中,在轰鸣嘶哑的机器声中把满载生活希望的菜车推到可以正常行驶的公路上。
在城市中很热销的电动车在农村并不那么受欢迎,因为它无法征服这里泥泞的坑洼的路况。
以上只是农民在蔬菜丰收后面对的“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而当抗灾能力薄弱的菜农在遭遇冰雹大风暴雪等灾害性天气时,所受的损失便是更加惨痛而直接的。有的村子在遭遇大风之后,80%的塑料大棚被掀了顶棚。一场冰雹过后方圆几十里内的塑料大棚上的塑料薄膜满目疮痍。而暴雪则会压垮压塌菜棚,对于暴雪笔者是有切身体会的,是在高三的寒假,笔者在半夜被狗叫声惊醒,粗亮的手电灯柱划破了大雪纷飞的夜空,仿佛是战争中才有的镜头。原来是半夜雪下得太大了,村民们怕积雪会压垮大棚,纷纷去棚区刮雪,在刺骨的寒风中我看见父亲的额头沁出了汗珠。饶是如此,忙碌了半夜的村民第二天还得整理被狂风摧残的凌乱不堪的保暖草苫。而那天是大年初二。忙碌的农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假期,连最传统的春节都依然忙碌。
二. 何以不让农民困惑
农村的困境很多,但本论的主题是论证种菜农民的困境与出路,以上提出造成农民困境的原因有:一.气候 二.供求 三.交通四.灾害下文将就这四个问题提出一点解决的意见。
一说气候,气候变暖是全球大环境造成的,而真正感觉到它的威力是在这两年,我们无力改变全球的情况,但至少可以减少农民的损失。暖冬造成产量过剩而产量过剩的实质是低层次,低质量的产量过剩,丰产不丰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产销不对路。这个问题和供求关系的某些方面一致的。关键就在于品种单一,农民乐意学技术改良品种而无处可学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行动起来各科研场所和高校也不要袖手旁观。也许刚开始农民会不信任,农民不信任是因为受的骗太多,其实只要搞起几个成功典型,农民还是很乐意学习的。中牟的某高校虽然只是个大专,但在这个方面还是做的相当不错的,搞的一个农业科技园带动了周遍几个农村学技术的热情,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吧,千万不要行政不作为或施行“懒政”。人定胜天,暖冬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是政府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机遇。
二说供求关系,目前形成的这个产销过程还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其间充满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缺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尽管近来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打造品牌乃至市长推销的措施,但在更广大的农村,这些做的远远不够。在菜市场,工商管理局,技术监督局,物价局等多家机关对菜商有约束作用,而对连接于农户和市场之间的菜贩子缺少管理,出现问题也很难解决。到了夏天,有些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会下乡团购西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卖瓜难问题,同样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而在有些城市为大量上市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也体现了一定的惠农思想。
关键是缺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期机制,不能只靠临时求助之类,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机构,它有专业的知识人才对市场了解,能够为农民提供种植蔬菜方面的指导,销售。但不应过多干涉,最为关键的是不能商业化运作,不能增加额外的行政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协助农民成立自己的协会,利用团体的力量,凸现规模效应,打出知名品牌。
市场经济具有其局限性,农民的问题单靠农民很难解决,政府这两年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授以鱼不如授以渔,政府的引导对农业的复兴十分必要。
三说交通,国家的村村通公路工程为农村交通状况的改善做了很大的努力,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乡间小路,通往乡间地头的小路,记者们应该多用镜头记录下那里发展生的故事。
解决新建公路这个问题的关键要靠钱,钱从哪里来?一靠财政,二靠集资。财政往往困难,农民也往往不愿集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农村集资的有效监管,钱来得明白,去的不明。只有解决了财政监管这个问题农民才愿意相信,才愿意集资。
具体解决方法就是公示,成本公示,劳动力等不能被挪用的部分也公示。监督之下才有财政透明。还可在公示栏处公布举报电话,形成威慑力。
农村交通的状况,农民有切肤之痛,因此只要向农民晓之以理,保证财政透明,改变农村交通状况疏通蔬菜运输通道,还是很有可行性的。
四说抗灾,农业薄弱的抗灾能力是由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解决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问题,中国更是体会颇深。然而就像地震海啸一样无法根除,只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还是可以采取措施减轻损失的。
关键就在于信息的畅通上,能够得到预警的农民还是会很积极的努力减灾防灾的。如在强风来袭时,等到预警之后农民用绳索加固,在冰雹来袭时,用草苫覆盖。在暴风雪来袭时,作好加固,防冻防风等准备。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是无穷的,只要提供准确的信息,相信人民群众很快就能找到针对有效的措施。
而发布预警的方式应当多样,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传统方式,现在那农民中配有手机的人很多,手机短信也是快速有效的办法之一,关键是要有一个有责任心的机构切实运作,不要流于形式。
结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原地区靠近城市的农村发展蔬菜种植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的诸多问题也在凸现,生产条件建设的滞后已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扶持农业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该袖手旁观,在保护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政府本身具有的组织性,全局性优势,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行统筹发展。
三农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它的解决也必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永远不是好大喜功的形象政绩工程。一个地区的政府只有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帮助农民走出困境,而那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也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