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就是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现在人们更注重过春节即大年初一,而在古时候,过除夕的意义一点儿也不亚于春节当天。
除夕在我国民俗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一直延续到新年来临,称之为“年夜”。早在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王宫里都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除夕的前一天称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则称为大除,即大年夜。到了汉代,除夕那天不但举行傩舞,还要立神荼、郁垒神像于门户。唐宋时期,除夕的节日活动中加进了更多的娱乐成分,神荼、郁垒神像先被桃木板绘画所代替,后来又演化为带着喜庆色彩的门神、年画和春联。驱除傩舞也发展成充满娱乐气息的歌舞傩戏。除夕守岁的风俗也从那时开始流行。明清以后,又出现了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新风俗,给除夕揉进了温馨的亲情因子。
“除夕”中“除”字的字义是“去;易;交替”,除夕就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代表着旧岁至此而除,明天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祭祀祖先、吃年夜饭、守岁熬年。
除夕也是所有过年准备工作的完结日。辞旧岁迎新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准备工作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春节的辞旧迎新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了“除陈布新”的涵义,是要把一切晦气全部扫出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春节前扫尘的风俗。
做豆腐、买菜、买肉、买年货等,也都要在除夕前完成,新年期间不能到商店买东西,一买东西就要给人家钱,钱就流到外头了,那是折财,年里折财一年折财,这事情是不能干的。
杀鸡、杀鱼的事也要在年三十前做完,年里头不宜见血,不吉利。但现在人家又反过来了,说是年里杀鸡见血那是见红,好利头。反正这民俗讲究都是人定的,而且说得还有几分道理。
贴年画也包括贴春联、贴福字,在年三十这天都要贴到地方上。这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据记载,有一年过春节时,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叫人把桃木削成片,提笔在上面题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真正对春联发挥推广作用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清代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年的除夕,朱元璋穿着百姓的服装出外观看,遍读春联作为玩乐。偶然发现一家没贴春联,经人询问,知道是一个经营阉猪业的人家,还没有请人写。朱元璋便亲自动手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丢下笔就走了。过了两天朱元璋又一次出行,特意留心观看,竟不见阉猪人家悬挂他写的春联,便派人去问为什么,那家人回答道:“知道是皇帝亲手写的,早已装裱高悬于中堂,烧香祝祷,以此为一年之始的祥瑞。”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由于朱皇帝喜爱春联,民间纷纷效仿,此后春联便成为一种习俗。
春节的门神一般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两员武将。他俩能当门神,功劳应该算在唐太宗李世民头上。相传有一年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睡。于是就让这两位将军手持兵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打这儿以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于是,这两个人就成为门神了。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春节挂贴年画的风俗起源于“门神”,是随着印刷术的兴起而发展,并越来越丰富多彩。传统的年画有《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而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幅年画则是《老鼠娶亲》,描绘了老鼠按着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正好今年是鼠年,想必这《老鼠娶亲》也能借势再火一把?
贴福字最早和贴窗花有一定联系,中国农村历来有贴窗花的传统,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容都是多福多寿、吉祥如意的。而“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人们就把“福”字贴在更多的地方,后来,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取其谐音“福到了”。这就有了民间流行的“倒贴福字”。
守岁是除夕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守岁的风俗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吃罢年夜饭团聚一起,点起灯火,围坐炉旁,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岁时嘴不能闲着,总要备些糕点瓜果,并要讨个吉利的口彩:有枣(春来早),有柿饼(事事如意),有杏仁(幸福人),有长生果(长生不老),还有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吃年夜饭不能没有酒,古代时,年夜喝酒对酒的品质非常讲究,光是流传下来的酒名就非常动人,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而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北宋王安石有首脍炙人口的《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屠苏”说的就是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研制成功的,采用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放入酒中浸泡,这种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来唐代名医孙思邈把屠苏酒流传开来,他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其实,说到底,这屠苏酒也就是一种药酒,就象现在有些小饭馆柜台摆的那几个大瓶子,里面泡些鹿茸、牛鞭、蛇之类的。
喝屠苏酒的讲究很是特别,饮一般的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屠苏酒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屠苏酒时,先从最小的小孩子开始,年纪越长的越在后。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他哥哥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意思就是说,只要身体健康,能够最后饮屠苏酒绝对是好事。对这种习俗的意义,晋朝的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饮酒次序再加上这种解释,的确令人产生别样的感触,教老人最后喝酒,让老人有更多的时间,有更长的寿命,深情的祝福就溶在了这一杯酒中了。
除夕之后紧接着就是新的一年了,何不在除夕之夜,趁着辞旧迎新的声声爆竹,将自己一年来的所有不快都一并除去,换一副新崭崭的心情,新崭崭的精神,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年全新的收获。
节日乱弹(5):除夕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