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我提五点建议


据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8日至10日召开。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将为来年的经济工作定调。相关分析人士认为,整合近一个月来频繁出台的利好,此次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算得上是含金量最高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7日《扬子晚报》)

自9月16日启动本轮利率下调周期以来,中央不断出台刺激经济的措施,尤其是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部委随即不断释放出扩大投资的信息,一时“跑部钱进”又变得异常时髦起来。

我不太清楚这4万亿从何而来?但我知道这些钱最终都是需要靠财政做后盾的。

但就目前中国的财政形势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已成定局:一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税收收入缩减将成为必然。今年10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已经出现了自80年代初“利改税”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且这是在去年增长31.4%的基础之上瞬间跌落至负增长;二是将于明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增值税转型,将减少增值税千亿以上;三是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四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会令建筑及房地产业税收大减;四是即将讨论的个税修正案,将影响个人所得税收入;五是针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也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六是房地产一级市场上,土地已经卖不出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将很快凸显。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中国的财政资金将异常吃紧。我们应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去。笔者就此发表几点个人看法:

其一,国家在未来两年内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是弊多利少。大家都知道,这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靠的是“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驱动。但在这三驾马车中,实际上“出口”是一枝独秀。在“消费”方面,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的老百姓根本就不敢花钱,除了政府消费连年大增外,民间的消费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在投资方面,“投资”的主体更多也是国家,这都是靠高速增长的税收、土地转让收入支撑着。

这样的投资和消费,都是不够健康的。政府大规模的投资,让一些产业急剧膨胀,给未来的发展带来隐患。如钢铁业因受大规模投资的影响而盲目扩张,导致进口铁矿石价格两年上涨两倍多;煤炭近几年的涨幅,逼着电价上涨,直接推动CPI的上涨。

而政府消费的大幅度增长,则直接导致腐败现象的加重,对建设和谐社会毫无益处。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鼓励民间投资和释放民间消费。而只有将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起来,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老百姓才敢将“保命钱”拿出来消费。

其二,政府部门必须节流。现在各级政府机关花钱越来越显得大手大脚,豪华办公楼正在逐渐隔断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前不久,央视曾报道中国机关每年用于公款出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的资金超过9000亿元,而这些花费显然是不太需要的。这样的钱花得越多,实际上也就显得越腐败。

现在经济出现问题了,增收看样子已经不现实了,那就只有节流。过去机关的节流总是从节约水电费、减少纸张等方面下功夫,可那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效。如果我们从治理“三公消费”上搞个“一刀切”,明年就下狠心裁减它个一半,应该不会太影响公务。将这些钱直接用于追加社会保障经费方面,那政府的威信也一定会陡然升高。

其三,重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由于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房地产业近几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对银行业的贡献,任何其他行业都是无法和房地产业相比较的。

目前,涉及房地产的贷款数额也是相当巨大,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银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

前一段时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新政,这些新政对低收入家庭倾斜是其亮点,但对于过去防止炒房的政策却改变很少,这是国家需要重新审视的地方。就目前政策而言,建议:一是取消对购买第二套及以上房的政策限制,如四成首付及利率上浮一成的规定;二是取消二手房交易中营业税的有关规定,鼓励二手房交易;三是取消对购买高档商品房的政策性限制。

其四,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列为金融调控的首选。近几次的调控,降息的力度明显大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目前的利率还依然处于负利率状态,即使再降息,老百姓也会捂紧“钱袋子”的,靠降息来刺激经济作用不大;而目前的流动性不足已经十分明显,目前依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大幅度的下调已经变得至为迫切。

其五,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增强农民的购买力。今年上半年的粮价、肉价上涨较快,带动着CPI的快速增长,一些智囊人物病急乱投医,想尽一切办法打压农产品价格。可现在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了,却没有谁去想办法保价,这对于原本收入少、后来涨幅低的农民来说,怎么能和城市居民“统筹发展”?

再说,目前国内粮价仅为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也会导致谷贱伤农。靠给农产品形式上的补贴,最终只会步入恶性循环。

因此,国家应该大规模地制定农产品保护价,让农民增收,增强农民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