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融国九条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下面我试着解读一二,敬请指正。

 

()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

解读信贷“截留效应”必然出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并追加了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首先意味着市场需求紧张才扩大贷款规模,鼓励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获得贷款成本等已迫在眉睫;其次意味着年底货币信贷额度增加了1000亿元会出现截留效应,导致1000亿元肯定会造成浪费和权力寻租。尽管政z府希望按照目前的政策规模和力度,预计明年一季度后可能结束通缩预期,明年四季度可能出现小幅通胀、经济发展回归正常。但是因为在指标分解和银行人士的截留下,每个银行因为估计放贷风险和权力寻租都会开始先缓慢放贷、尔后适度放松警备,最后必然有很多额度会被权力截留成为库存。假如每个商业银行截留10%,假如按照4大商业银行计算(每个250亿的10%)就会截留100亿,实际的数字根本不止这些,网点越多截留越多。

 

()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资金合理需求。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解读】担保业会成为企业“过冬”棉袄——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出通知要求试点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以来,国内信用担保机构已发展至3729家。信用担保机构作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中介,被认为是推进银企合作、完善金融业务链条、化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企业信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信用担保机构有利于解决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搭建新的融资平台。也通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动荡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经营也面临考验,再加上在过九条的政策新形势下,会有更多的资本加入到担保行业,担保行业在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

 

()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

【解读】资本市场的能量释放缓慢——中国证监会关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规划已于20078月下旬获得批准,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公开提出建立四个层次的资本市场架构,即: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积极研究、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整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划的获批对产权市场是比较好的发展机遇,可以对产权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并促进其与资本市场实现接轨发挥作用。

坚定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其一,资本市场是整个企业投融资服务链的枢纽环节,有能力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支点;其二,资本市场是高度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能够较强地兼顾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要求;其三,资本市场提供的股权资金是一种高能量的资金,是企业多渠道融资的基础。

尽管资本市场的能量释放缓慢,但是肯定会产生力量。

 

()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解读】商业保险融资功能得到加强——商业保险一是为社会保障计划发起、运营、管理、给付提供全程保障服务,成为补充保险和个人保险的主要承担者;可以为基本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可以通过开发小额保险产品,为基本保险未覆盖的人群提供基础性保障。一是发挥保险公司这一特许金融机构本身所具有投融资功能。在保险资金进入基础设施的实例中,绝大多数属于保险资金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平台以债权形式间接投入在建工程,少量为股权方式,在原有的财政支持、银行信贷、债券、信托等方式之外为项目方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置换信贷资产,从而改善企业负债结构、扩大资产规模。

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也是首次在国务院会议上被提及,未来保险公司将更多地投身到实业投资中去,投身到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去。

 

()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解读】民间融资方式将逐步规范——创新融资方式首先是创新,此前企业一直未被允许利用贷款进行并购,这次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加以确定,体现了政府保增长的信心和决心。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也是首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正式提到,体现了政府意图通过优化重组的方式来救房市,避免市场崩盘。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未来房地产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它属于一种公募方式,融资能力强,对于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股市都有利好。而且可以降低对银行的依赖,因为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一直是我国房地产公司主要的融资渠道,大约70%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支持。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银行大量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并且很多已经成为银行的不良资产,给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风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进入从而对房地产企业的运行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

目前对于中国来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主要涉及的是能够带来6%以上收益率的优质资产,无论是对房地产项目还是基金持有人都是一种良好的获益渠道。同样有利于增加政策税收、扩大就业等社会问题的解决。

当然在对投资基金给予鼓励和引导的同时,其也将规范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方式。

 

()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贸发展。

【解读】鼓励进一步“藏汇于民”——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首先是防范国际投机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当前,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总量的不平衡,即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结构的不平衡,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连续多年“双顺差”。而我国一直沿用外汇短缺时期建立的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管理体制,导致在经常项目顺差形势下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作用缺失,加剧了国际收支总量不平衡的矛盾。

尽管现在我国是对外净债权国,但是民间对外债权不多,对外金融资产中60%以上都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资产,也就是官方渠道的资本输出。这种对外资本输出的格局,有利于集中管理,有利于对冲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来自于国际经济的风险。但不利于分散风险,不仅加剧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压力,还不利于私人部门进一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例如自2006年外汇管理改革以来所试行的取消境外投资购汇限制、简化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取消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等改革措施,有效地解决众多企业“走出去”的用汇问题。事实上,逐步有序拓宽资金流出的渠道,进一步便利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与使用外汇,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后,个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外汇交易,自主选择外汇品种,客观上促进“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基金范围,优化出口退税流程,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解读】金融服务现代化是分业经营制度的墓志铭——在我国,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发展有较大制约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1999年国家已开始逐步放松对保险业和证券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但对商业银行的限制仍然没有改变。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其目的在于控制风险,便于监管,抑制商业银行的不规范行为,但同时产生了条块分割、金融市场不统一、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单一、不灵活、风险高度集中等弊端。

分业经营制度的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的负债多为活期存款,流动性要求高,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应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且贷款应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以真实的商务票据作抵押,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据此理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消费贷款,更不能将银行资金用于债券、股票及实物资产等高风险、低流动性的投资。而我国工商企业自有资本占资本总来源的比重较大,加之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外部融资也较困难,故形成了企业对商业银行的较强依赖;同时也意味着银行的利润来源单一且风险较高,另外形成了大量的货币变成资产的“死贷”的不良资产。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所以要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同时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我们可以 “银行排队现象”引发思考:从银行的硬件设施、服务环境、业务流程、岗位配置等方面加强改造。实行网点分流引导,并在制度建设、电子银行、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提升银行形象和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当然也包括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本信贷服务。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解读】财税政策是资本的风向标——财税政策是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调控手段,并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强的扶助和导向作用。这里是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统称。如财政专项资金、贴息补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激励企业创新,以及纳税人的税负改革、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政策,都会给企业的成长带来带动和导向效应,都具有极大的杠杆功能。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应该分开理解。”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指的是财政资金对投资的拉动和示范作用。而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的能力指的是相关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对银行信贷的贷款集中度、行业导向等进行调控,此外,也可以通过税收、贴息等政策对金融业进行调控,保持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但我认为也不排除可能的一种做法是,利用财政资金来剥离、核销银行业不良资产,以鼓励商业银行放贷,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也可能是第二条提及的由财政资金成立一定的机构,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分担银行的信贷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和管理,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解读】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有硬币的两面性——“金融安全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首要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今年59日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作上述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处理不好就很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影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不断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一些金融机构损失严重,美元利率汇率持续走低,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走向流向和方式更加复杂。

当前金融面临的难题是:粗放的发展方式影响了中国金融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结构不合理,金融企业效益较低(大部分收入是信贷利率费用和服务手续费),服务和创新薄弱,人才缺乏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从理论上说,金融业务的创新,可以使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和利益达到一个较佳的层次,但由于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作为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金融机构,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必然要进行金融创新。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尚未能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缺乏进行金融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创新有效益,也有风险,其创新获得的收益同得到的激励,在现行体制下。难以做到相互匹配,而金融创新所形成的风险,则要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两相比较,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必然会有所遏制,由此而来,也必然会使其利益有所损失。尽管金融机构是否开展金融创新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同金融监管的力度加大,从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博弈的关系。

金融改革就是要解决如何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金融改革的战略路径是毫无疑问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也是必须的!

    (麦剑道专家文章,转载请署名“麦剑道”或“杨鹤群”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