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
2008,非同寻常。这一年,我们经历的大事太多,有苦有乐。
年初,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南方陷入困 境,一些城市变成孤岛,十分罕见。5月,8级巨震地动山摇,8万同胞殒命,一场超越时空的生死大营救留下许多感人的记忆。8月,北京奥运精彩上演,百年梦 圆。9月,“毒奶粉事件”,举世震惊。10月,“神七”上天,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我们创造历史。11月,金融海啸持续肆虐,20国集团领导人聚会寻求 对策。接着,APEC会议继续探讨危机下的拯救之旅。
这是一年的轮廓素描,有成就有困难。其实,30年改革开放就是在类似情境中曲折前进的,某些阶段甚至还更艰难。但是,只要目标坚定方向明确,风雨过后一定是晴天。本刊从第五期开始开辟“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专辑”专栏,从各个侧面进行深入探讨就揭示了这个道理。
30年,不短也不长。但这在中国发展史上却是至为关键的一段,中国这艘大船正是在“改革开放”航标的指引下,破浪前行。
前行的路途不是一帆风顺,各种天象复杂多变。2008年就是这个航程的形象写照。在这一进程中,很多事情是自然造化,不为人类意志所左右。比如,冰雪灾害,洪水泛滥,地震浩劫,这些天灾我们无法抗拒无法改变,与我们的喜好无关,与思想和信念也无关。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又与我们密切相关。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同时很多情况与人类的过度活动和对自然生态圈的无节制破坏有关。人与 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自然会在新的场域下通过一定方式寻找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一个环境再造的过程,同时也是给人类一个提醒。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成为一个重 要而迫切的课题,需要我们提高认知,并在行为方式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两利的局面。这是对30年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
如何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更与我们的物质保障能力和指导思想直接关联。事实证明,30年前后已是天壤之别。如 今面对灾害,我们强调的是:利用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地震灾害的救援,救人为本。开放透明,换来大 爱无疆。灾后重建,不仅重视物质家园的重建,而且重视心灵家园的重建。这是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值得称道的作为,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进步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物质基础的日益雄厚,国力日益强大。比如北京奥运,不仅向世人展示我们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实力,更体现中国人的组织能力和悠久文明的现代魅力。“神七” 上天,太空行走,同样离不开实力做后盾,而且离不开在开放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的能力。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是改革开放给中国烙下的一个标志性印 记。
进步没有止境,发展更是如此。
30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变化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复杂的。从发展来说,经 济总量呈倍数扩张,在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不可小视。就像此次金融危机,世界把拯救的希望很大程度寄托在中国的广泛参与上,G20 国集团峰会和APEC会议上就可见一斑。
但是,我们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会积极参与,因为全球化时代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我们做不成“救美的英雄”,但要做好自我发展、自我拯救,这是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各界广泛认同。
问题是,我们的发展问题还很多。从质量来说,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弊端凸显,呼吁许多年而难见根本性改变。从结构来说,三产比例偏低,二产内部,产业链低端 的加工业仍占很大比重,亟待调整和优化。从层次来说,过分拼资源、拼环境、拼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多,尽管现阶段仍有一定优势,但从长远看影响企业做 强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忽视环境成本,扭曲资源价格,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3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以来, 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伴生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民生领域矛盾凸显,给社会和谐带来诸多负面因素。而且,一些生产者过分逐利而忽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毒奶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就非常典型。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但不能因此否定改革开放,否定我们既定路线和目标,否则就会重走历史老路,毫无前途。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既不可能退回原来的状态,也不能裹足不前。“何以解忧?惟有改革”。改革的问题需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的路线不能动摇。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征。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特殊情形下, 采取特殊措施保增长促发展,没有必要去争论,渐进转型的路子需要坚持。当然,无论如何,要防止计划经济和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回潮,以致损害科学发展的宏旨。 应该说,促进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新的重要使命。(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8年第十二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