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假冒品一直横行,尽管中国在打假维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反假冒工作在中国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斗争,并且假冒品在生产、流通、销售方面都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
1) 造假分工越来越细,环节越来越多。如回收硒鼓墨盒的和假冒品生产厂家,见生产销售链图;
2) 由原来的工厂生产转为“游击战”,现在几乎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形成了一个加工链打假难度增加,特别是打击到大的生产/销售商的难度增加;
3) 假冒品更新速度快,完全跟着正品的步伐推出新品,甚至在国内没有上市的产品,只要在国外上市了假冒品也会出现在中国市场;特别是手机产品;
4) 专业水平也越来越高;现在连普通的造假者也非常关注假冒产品的质量,一假冒的打印机硒鼓制造商就经常研究一些连经销商都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在宣传自己的假冒硒鼓时就将自己的假冒品和真品在硒鼓配套的充电棍、磁棍、加热膜、鼓芯等易消耗品,和正规的硒鼓所需要经过物理测试、老化测试、环境测试、防水测试、耐磨测试(覆着力测试)、页数测试、制版测试、打印测试等数据进行了对比,可见造假者专业性也很强。
5) 异地货物的流通完全是以托运为主,上家和下家之间以手机、QQ等联系方式,可在网上见面,但不会真实见面;
6) 以销定产,一般不会有大量的存货,缩短存放假冒品的时间;本地各个造假者之间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串货;
7) 查处难度加大,售假成本也比原来增加;
8) 批发商做客户以在市场有固定摊位、熟客户为主,一般不做陌生客户;
9) 除了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外,网络销售是其一个新趋向;
10)售假者将假冒产品向中小城市销售,尽管一个中小城市的容量有限,但一个大城市下所有小城市的联合也是不少的数量。利用他们行内的话说是“薄利多销”、“量要少、腿要勤”—每次少卖一些,多销售几次,以此来降低风险;
11)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反跟踪、反调查和反打击的警惕性都比原来提高,反假冒行动比原来难度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