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资金走向农村才是走出危机,走向稳定的最好途径


 

引导资金走向农村才是走出危机,走向稳定的最好途径
 
樊宇明
 
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作为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如何平安地渡过这场危机,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党和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都希望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我们的祖国能够尽快摆脱危机的困扰,真正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观点都集中在扩大基础建设规模、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来拉动内需,党和政府也在积极朝这方面努力出台了系列相关措施和政策。这些政策与措施到底能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措施在过去的金融风暴中曾经挽救了中国经济,而且从目前的情况下,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出台从根本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使国民看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责任心及党和政府与人民共同渡过难关的决心。但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没有更好的拉动内需的办法呢?笔者个人认为是有的!我建议党和政府以及专家、学者们把目光尽快投向农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农村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的发展就是明证。回顾这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广大农村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甚至成了地方经济的龙头。但是许多时候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许多地区的农村民营企业及乡镇集体企业其实早已纳入了我国工业经济的范畴。包产到户、分田到人的农村土地政策曾经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全国的粮食问题,而且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其它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的农业发展到现在的确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那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很难向现代化的大农业转变,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率的农业机械设备、先进的经营理念很难在农业生产方面落实,甚至就连作为农业基础的水利建设等都无法开展,以至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地步。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党和政府也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免除了农业税收,还实行了农业直补政策,出台了农村医疗、养老保险政策与措施,这的确给广大的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但仍然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说送给一个人鱼,不如交给他捕鱼的方法。给了他鱼只能解决他眼前的饥饿问题,却不能保证他长期的温饱。要彻底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还要从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方面下功夫。
经济萧条产生了大量的失业者,这些失业者在无奈之余只能回归农村,增加农村负担。这些回归农村的农民工与长期在农村从事小农作业的农民相比有着更新的观念,更活跃的思维,稍加引导就可能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优秀劳动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危机”总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二是机会。紧紧抓住危急中存在的机会,企业便会逆势而上,走上更加广阔、稳定的发展道路。对于企业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如果此时我们的党和政府及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此时都能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在党和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优秀劳动力回归农村的契机,引导各类资金走向农村不仅能解决拉动内需的问题,而且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真正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农业与农村都曾为工业及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现在真的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关键时刻了。
引导资金走向农村,不仅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契机,而且也是我国经济走出危机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