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报社总编出的命题作文,要求文字不多于五十字。虽然遵命而作,也写下了十几个字的话,但还是想把这个题目展开写一写,因为总编先生是约了两部分人写同一个题目。
一部分是作家,另外一部分是摄影家。我作为写家,谈摄影难免捉襟见肘,但摄影与文学的确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目前作家队伍当中已经多人说改行也行,说弃文经摄而好,或者说是双栖,一不留神成为摄影大家了。尤其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叫摄影文学。就是用摄影的形式,加之简单的文字来表现一段故事或者一个内涵,一度也是很爱读者欢迎的。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爱好者们也在成倍地增长,用摄影的方式纪录下当今的世界,人民的生活状态,民族风情和人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后人、对历史、对社会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谈到摄影,或者说喜欢上摄影,一是主动的,二是被动的。说主动是因为当年主持《文化周刊》,什么叫主编?我认为主编的功能一是能把握刊物的方向,二是能编辑;二者缺一不可。你不懂摄影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上版的图片;一张报纸,没有图片,从美学角度上讲不美观,从品种上讲缺少了一个品种。谁都知道这样的道理,作为一名编辑,你可以不写东西,可以不是一个好作家,但你必须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你应该甄别出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什么样的散文是好的散文,能够百里挑一;所以基于此,我对摄影还是下了一点功夫的,认真研读了一些摄影大师的片子。因为作为主编,你应该是杂家,除了能够把握各种文体的作品和政治把关外,还应该晓摄影、知书画、懂设计。
而被动是从一句玩笑开始的。我们社里有个摄影大腕,他得过摄影界的最高奖:金像奖。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将一组湘西风土人情的片子拿到我面前说,我给《文化周刊》拍了一组特捧的片子。他自我欣赏又不无自夸地说,这片子没治了。你看黄永玉的神态,那条大黄狗,这构图、这角度,这生活气息,这……还没等他自夸尽兴,我就把他的话拦住了。我说,摄影不就是把人放进那个框里吗?你牛个啥呀。
当时许多编辑在场,大家一阵哄笑。摄影家不服地说,这样,屋子里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你随便拍,如果有一个人表示满意,我就请客。
说着我就拿起他的相机,一看,完了。真不知道怎么摆弄,机关太多。隔行如隔山。我放下相机转身就跑……说实话,我知道摄影是需要技术的,不但要讲究构图,懂得色彩,还要有审美观点,我只不过是与那个摄影大腕开个玩笑而已。
但这件事却激发了我,特意从一位摄影家手里买了一架二手相机,渐渐地被逼着学会了摄影。进入21世纪后,摄影热持续升温,图书的风格也随之起了变化,图文并茂甚至图片大有压过文字的趋势。这也使我加快了学习摄影、热爱摄影的步伐。但作为一个用文字吃饭的人,摄影水平还是属于业余爱好。近些年来周围的一些文友纷纷加入摄影大军,我也不甘寂寞,一边写文学,一边偶尔玩玩摄影,文学毕竟是主料,摄影只是配菜,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我越来越离不开相机了,特别是自从有了博客以后,图文并茂是一种趋势,有时只有几个字却贴上十几张照片,让大家评头论足,也很过瘾。
写到此,“文学与摄影”的感悟跳出脑海,写什么呢?自古长文章好写,短文字难就,但友命难违,便有了下面这段文字。
文学与摄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文学,是用真挚之心,饱满的热情,描述社会与人生的酸甜苦辣。
摄影,是用沉稳之心,冷静的视角,捕捉社会与人生的真假美丑。
我爱文学,文学高在别树一帜。
我爱摄影,摄影妙在独具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