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批判》第1章第1节:中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时代


 

 
 
 
第一节 中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时代
 
 
 
依照历史记载,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后,先是伏牺氏历史时期创作了图案性挂画进行传承与传播,到了神农氏历史时期有了《连山》,黄帝时期又有《归藏》,商末,周文王研究、利用《易》经中的一套图案画进行占卜,因而其子姬旦继承父业,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更改卦名、经文、而有《周易》,对此史称“三《易》。现在,虽然“三《易》”中的《连山》、《归藏》失传,只剩下周文王及其子为着卜筮而改造过的《周易》,以及清人马国翰从史料中辑录的《归藏》卦名与部分残辞。但是,周文王父子为利用中国古典哲学经典为占卜服务,其注重的是搞神秘色彩,对卦名更改较大,对卦画则改变不了。就是对原有的卦辞,也不能够尽行删除,而只是另撰写一部分更有利于占卜的经文及鼓吹占卜的文字塞入其中。因此,我们通过对现行《周易》残存的“古之遗言”、以及对甲骨文等多方面的研究、考证,仍可以有充分的历史证据,证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中国尚无文字的历史时代。同时也可以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恢复,而还原其哲学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古典哲学,至少产生于七八千年以前尚无文字的时代。对于这个问题,历史证据是很充分的:
 
第一,《易》经残存古文字记载的证明
现存《周易》以及相关古籍都记载,是“包牺氏”观象于天,察法于地,视之以飞禽走兽的生存规律,稽之以男女之别,而画阴阳符号组成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
 
中国古代史家述史,对于轩辕黄帝之前的原始社会历史,是依其社会发展进步程度和突出特点,都命以一个形象化的名称而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包(庖)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包牺氏时期,是指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其年代大体上是在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上;“神农氏”时期,是指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其年代大致为距今一万年左右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历史时期。
 
现代考古证明,中国文字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到了距今四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上,有轩辕黄帝命仓颉搜集、整理、统一原有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增创文字以丰富其表达语言的功能后,在全国推广而用之以记事述史,开创了中国有统一文字使用的历史。如此,包牺氏作八卦,至少也是在一万年以前,采取保守一点的态度,言其产生于七八千年以前无文字的历史时代是毫无问题的。
 
第二,从古文字研究中的证明
从中国现在所发现的古文字实例中,我们知道:“爻”字,原是阴阳相交之“交”以及效法之“效”的意思;“卦”字,是悬挂之“挂”的原字,在甲骨文中分别刻作“、“ ”
—————————
 《周易·系辞》。
 《乙》二三九零。 
 《天》四二。
 
 
 
 
 
 
 “、“ ”、“ ”。其中的“ ”是画八卦图案画的长方形物体及八卦挂画示意;“ ”是持挂画“ ”的双臂和双手之形;而“ ”中的“ ”正是爻辞爻位的爻字;“ ”是画有八卦图形物体的侧面所视之形。现在,出土的商末文物上,就已经发现了不少与“ ”中所画图形相同的刻画符号,如《殷墟文字外编》四八八甲骨,以及陕西西安丰镐遗址出土的甲骨等。张亚初和刘雨两位先生,一九八一年在第二期《考古》杂志上发表的《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一文,就表列二十九例这种符号。所以,八卦者,即可以悬挂起来用以教、学,传授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八种图案性挂画之称;而“教”字就是一个手持教鞭指着“爻”画而教学“子”的生动图形:“、“ ”、“ ”、“ ”;“学”字,是一个双手弄“爻”于屋的图形:“ ”、“ ”、“ ”。在稍后的金文中,又添上了学子之“子”字成“ ”,同未简化前的繁体“学”字一笔不差。同样,“八卦”、“阴阳”、“道德”、“文明”、“教导”等
—————————
 《京》三四七六。 
② 《乙》七八一八。
③ 《甲》一二六六。
④ 《粹》一一六二。
⑤ 《前》五·八·一。
 《粹》一三一九。
 《前》五·二零·二。
 《京》六四一。
 《屯南》六零。
 《京》四八三六。
 
 
 
 
 
 
不少古文字的最初创造,都明确地显示出了其和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的产生受到过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是可以举出大量古文字证据的。中国语言、文字中含有大量的哲理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所以,中国的文字产生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理论的深刻影响,就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中国有文字之前的历史上。
 
第三,《易》经内容的印证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都是在文字形成之后,由于在历代传承中,不断地传抄就会发生有意与无意间的修改,因而,这就出现了各个历史时代的内容都有部分保存和反映的一种实际情形。由于以《易》经为载体的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产生于中国有文字之前的历史上,就更是如此。依现在的通行本《周易》而言,它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既有周初内容,又有商代、夏代、以及“五帝时期”和其以前的历史内容。既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又有尚未进入农耕时代以前的畜牧狩猎时代生产活动的内容。从社会制度上说,它既有国家制度产生后的政治内容,又有国家制度尚未产生之前的母系氏族时代的内容。更加可贵的是,它还有纪录母权制向父权制时代变革的内容。对此,我们只要分析几个卦例便可明白。
 
《易》经中有一个《姤》卦,其卦画“ 若以《易》经立卦传播道理的取像原则,阴卦居上、阳卦在下,方为阴阳相交之象,而此卦的阳上阴下,则为阴阳不交之象。何况,即使按阴阳相交作说,那也不能依男女相交而为论,并由此而命称卦名。因为,“中女”与“父亲”相交,那就成了有悖人性的乱伦!然而,此卦却又恰恰是以男女性生活为“象”以言社会之治的:它不是依上下经卦所示事物取象命称卦名的,而是以爻位之象,按《易》经中最下爻向最上爻象征事物的发展过程取卦象作解释。即:一女先后与五男相交。这,自然是后世对妇女而言的一夫一妻制度中的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这也就是今本《周易》中“女壮,勿用取女”的说词,以及卦辞使用“羸豕孚蹢躅”辱骂性语言的由来。但这又与“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以及“后以施命诰四方”等《彖传》、《象传》之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唯其如此,历代《易》学家解释此卦,都不能自圆其说:有故意回避矛盾,对“后以施命诰四方”之类文字不作解释的;也有牵强附会而为曲说的……这些,只要是认真翻阅一下历代解《易》的著作,就可以明白。还有,就是这一卦的卦名“姤”,也明显为后人所改,而非原称。“姤”是《周易》卦名上的一个专用字,除此以外,别无它用。我们从对《周易》的研究中知道,举凡《周易》卦名中以专用字命称的卦名,都是周文王父子所改,而非古《易》经的原卦名,这是一条规律性的体现。”为五阳爻、一阴爻的组成。此卦的上卦,为八经卦中的《乾》卦,在自然物中它代表“天”。下卦为八经卦中的《巽》卦,在自然物中它代表“风”。所以,依象术而言,它构成的象术语言为“风行天下”。但是,此卦的内容却并不以自然现象而作解释,而是言以人事。对于人事而言,上卦《乾》代表“父”。下卦《巽》代表“中女”。
 
其实,《姤》卦的原卦名为《后》,“后”字的创造,是依“并拢起右手手指加在口上向人们喊话之形而成字”,它是女系氏族时代氏族族长之职称,相当于后世之“君”称。此卦是取“后”之特权以为象,以言社会治理之道的卦,“后以施命诰四
—————————
 曲 辰:《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
 
 
 
 
 
 
方”,是此卦的原意。
 
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由群婚走向一夫一妻制,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在中国原始社会女系氏族时代末期, 婚姻制度虽然有了很大的历史进步,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度业已形成。这是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并由此而引发战争、出现国家制度的极重要社会基础。但是,其时还实行的是男子由其原属氏族“出嫁”到女方所属氏族的习俗。同时,各氏族族长,也还是由女性担任,而非男性。对于氏族族长来说,她拥有多夫的特权。到了父权制时代,帝王们拥有一夫多妻制的特权,并非无故,而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后》卦即以一位妇女先后与五位男子相交的这一特点为象征而加命称。我们不知道在《连山》中此卦为何卦名?在《归藏》卦画之中,
 
此卦卦名称作《夜》。“夜”,即夜生活之义,并无贬义。帛书卦名是为《狗》,“狗”,应是“苟”字的误书,是言“苟合”、“苟且”,已含有明显的贬义了。这是《易》经保存了母权制时代掌权者特权生活的一个卦例。
 
《易》经中有《同人》卦,其取象于众人结伴到野外狩猎活动;有《大有》卦,其以狩猎收获甚丰、大车以载、准备回归之景为卦象而作卦名命称;还有《大畜》、《小畜》卦,其取象命名都是以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天在山中”,“风行天上”,以天山相交、风调雨顺为标志,这两卦在《归藏》中,卦名为《大毒》、《小毒》。“毒”义为治,如《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故卦名《大毒》、《小毒》,变成现代的通用语,即“大治”、“小治”的意思。
 
母系氏族时代晚期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度,是私有财物蓄积的社会基础。私有财物的蓄积是引发氏族间发动掠夺财物为目的的战争诱因。为了更有效地保卫自己和更轻易地掠夺别人,氏族之间以通婚、友邻关系联合结成部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适合于指挥打仗、有勇有谋的男子担任“帝”职,而行政领导职务称之“后”,仍然沿袭旧制,由妇女担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产生之前的“后”、“帝”双头领导体制。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组织、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形式。虽然,在这种社会变革之中,男人们已经掌握到了一半的社会权力,但一经尝到了发号施令滋味的男人们,就会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军事大权,发动“宫廷政变”,将妇女们手中所掌握的行政大权也夺过来。《易》经中的《夬》卦,就是记述这种重大的历史事件,以言做大事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道理的。
 
《夬》卦的卦画“ 其卦辞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其《彖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将此《彖传》变成现代的白话,就是这样:《夬》卦,所体现的是决断之义,其内容表现为阳刚决去阴柔。在这种情况下,刚健果断才能够得以喜悦的结果。只有果敢地决去她,才能够有和平与安宁。卦辞上说“扬于王庭”,是由于掌权的女人,是在众多男人们拼杀战斗的基础上,才得以高高在上地过着特权生活的;卦辞上说“孚号有厉”,是因为只有甘冒风险,才能得到光明的前途;卦辞上之所以说“告自邑,不利即戎”的话,是因为,虽然女人掌权的风尚已至穷途末路,但是,她如果不能和平地交出权力,那也只能以武相逼;卦辞之所以说“利有攸往”的话,是因为男人们取代女人掌权的时代开始了,那种对于女人掌握社会大权之制的崇尚,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应该结束了。这,就是“所尚乃穷”之语的原意。”为一阴爻居上位,象征女性掌权者,五阳爻在一阴爻之下,而像掌握军权的男人和其所指挥的军人,
 
在《归藏》中,此卦卦名曰《规》,规,即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之义。古今研究《易》经者,由于不知道《易》经所产生的时代,不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史,不知道婚姻发展史,大多是以“君子”、“小人”而作说,甚至作违背卦象的胡乱解释。
 
综合研究证明:在八卦创立之时,尚处于女权制时代。其时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是以猎获野兽之多为“大有”。有字以手持兽肉”而为其字,就是历史观念的印记。其时,是以山为生存的根本,而非到了农业经济生产为主的时代,以五谷丰登为“大有”,以土地为生存之本。这也正是《连山》以代表“山”的《根》(艮)卦为首卦,《归藏》改为代表大地的《坤》卦为首卦的深刻历史原因。所以《易》经有女权制向男权制变革的历史资料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中国文字产生的时限之证
中国的文字产生,在全世界来说是很早的,按着现在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字性材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山东莒县等许多古人类生活遗址上,都发现了古文字刻画材料,它们有不少与后世的“甲骨文”存在相同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四组材料进行了年代测定,它们分别为:6080年±110年;5920年±105年;5855年±105年;5600年±105年。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产生,距今为6000年左右,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产生远远在此之前,不创造出一套有严密象征规定的图案画,就不可能将这种哲学理论传播开去,传承下来。
 
第五,中国历史分期与考古研究之证
古人在追述原始社会历史之中,确实是依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最突出特点,将原始社会分作了若干个历史时期的,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庖(伏)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神农氏时期之后,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五帝时期”、夏代、商代、周代……
 
古籍所言的“兽处群居”时期,大体上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群”时期。《管子·君臣》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有巢氏”时期,是指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夏天筑巢居于树上、冬天居于山洞,以避猛兽之害,以度严冬寒冷的历史时期。《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继“有巢氏”历史时期之后,是“燧人氏”历史时期,这指的是原始人类开始发明了人工取火以用的历史时期。例如《白虎通·卷一》说:“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人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燧人氏”历史时期之后,就是“庖牺氏”历史时期,我的著作一律书作“伏牺氏”历史时期。此是指原始社发展到了以狩猎和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当然,那一时期的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并不是为了役使,而是为着解决猎获无着与死兽肉难以保存,因此常遇饿肚皮的生活困难,“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
——————————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伏牺氏历史时期之后,便是进入以农耕经济生产为特点的历史时期,古代史家追溯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这一个历史时期,称作“神农氏”历史时期。因之,《周易·系辞》就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君书·画策》谓:“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尸子》卷下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吕氏春秋·慎世》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我们知道,《尸子》是战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秦始皇时吕不韦集其门客所撰,所以,其“十七世”很有可能是抄“七十世”发生的笔误所致。
 
伏牺氏历史时期,正是中国考古学上的细石器时代,距今为三万年至一万年以前;神农氏历史时期,按《尸子》所说的七十世计,一世按三十年算,是两千一百多年,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距今约为四千七百年左右,两者相加是七千年左右,此年代数与全国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的时间大体相符。因为,我们通过大量田野考古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桑干河流域开始进入农耕时代约为距今一万两千年左右,其它地方也发现了一万多年的古陶器残片。“至少七千多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聚落遗址。嗣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日益巩固,聚落扩大,分布广泛,形成中原文化的主体。这些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断影响它的周围地区,最后进入阶级国家。”古史料与考古研究上的一致性,说明了古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如此,则包牺氏时期产生中国古典哲学,至少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
————————
① 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载1981年第3期《考古》。
 
 
 
 
题的。
 
综上所考,我们依一种最保守的态度,认定中国古典哲学是产生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是在中国尚无文字为载体而传承与传播思想的历史时代,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过不同的哲学及其流派,其中以古希腊比较早,如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为前610—前546年),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为前588—前525年),以及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为前580—前500年)。但是,西方都无一例外地是在文字产生并使用之后。因此,其表现形式就与中国大不相同:中国哲学理论的提出是中华先民集体性的观察,研究,总结,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而其它国家则都表现为个人研究、著述的形式;中国哲学从有国家制度之后,就表现为国家各方面生活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因而统治者对哲学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憎。而在外国只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思想流派,并不一定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由于中国哲学产生于无文字使用的历史上,开始就不得不编制一套具有严格法则性的图案画传承与传播,在有了文字使用之后,才以文字配图画的形式形成经典。而在外国,则都是以纯文字著作的形式流传;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古典哲学在其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会出现历史嬗变。而在外国,有明确的著作者,则不会发生因别人修改而产生历史嬗变的问题。
 
文物考古,是受科技进步与综合国力的直接制约的,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未来的文物考古将会有更多的证据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唯物辨证哲学最早的国家。为简明、直观地说明问题,此附《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发展情况表》如下。
 
 
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发展情况表1 

序号
国家名称
公元前七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人数
前六世纪至前一世纪哲学家人数
公元一至六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公元七至十二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公元十三至十九世纪哲学家人数
合计哲学家人数
有哲学经典至今的大约年代
1
中国
已知9
45
25
30
51
160
8000
2
希腊
 
21
1
 
 
22
2600
3
罗马
 
2
7
 
 
9
2000
4
印度
 
 
1
1
2
4
1500
5
伊朗
 
 
 
3
1
4
1100
6
阿拉伯
 
 
 
3
1
4
1100
7
爱尔兰
 
 
 
1
 
1
1100
8
英国
 
 
 
1
16
17
900
9
法国
 
 
 
1
16
17
870
10
西班牙
 
 
 
3
 
3
800
11
德国
 
 
 
 
33
33
550
12
朝鲜
 
 
 
 
16
16
500
13
意大利
 
 
 
 
5
5
450

 
 
 
 
 
 
 
 
 
 
 
 
 
 
 
 
 
 
 
 
 
 
 
 
 
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发展情况表2 

序号
国家名称
公元前七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人数
前六世纪到前一世纪哲学家人数
公元一至六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公元七至十二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公元十三至十九世纪哲学家人数
合计哲学家人数
有哲学经典至今的大约年代
14
日本
 
 
 
 
3
3
350
15
荷兰
 
 
 
 
1
1
300
16
俄国
 
 
 
 
14
14
250
17
捷克
 
 
 
 
2
2
150
18
巴西
 
 
 
 
2
2
130
19
丹麦
 
 
 
 
1
1
160
20
墨西哥
 
 
 
 
1
1
100
21
巴基斯坦
 
 
 
 
1
1
100
22
美国
 
 
 
 
9
9
100
23
阿根廷
 
 
 
 
2
2
100
24
波兰
 
 
 
 
1
1
150
25
乌拉圭
 
 
 
 
1
1
100
26
奥地利
 
 
 
 
5
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