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降临中国——冬天的童话?


 
此文写于2008年10月份,并发表于《国际融资》杂志2008年第12期。

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完美风暴”,这场风暴的破坏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记录,也超越了各国政府、行业专家和金融学者们的预料。时至今日,金融风暴依然在继续肆虐,没有人能够预言结束的日期,全世界的金融界人士,不管过去多么光鲜,现在都象风暴中瑟瑟发抖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金融危机吧世界经济引入冬天,中国如何面对这个冬天?

乐观?还是悲观?

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这场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央行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政府和企业债券合计高达上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已经确定了大量损失。美欧日是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示本次金融危机已经将这三大经济体提前送入了衰退周期,三巨头的衰退必将对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体造成严重影响。

实体经济已经确认受到危机的影响。比如,上半年我们看好并准备投资的几家精细化工企业现在已经开始为生存担忧,该行业不少企业已经停产,整条产业链已经受到威胁。“我们没有预料到危机的影响这么大,价格在雪崩式下跌,整个行业都很悲观。虽然央行降息,但是银行根本不愿贷款给企业,我们的现金流很难支撑太久。”河南的一位中型化工企业的老板在电话中如是说,充分表明了企业家们对经济形势的担忧。

在前不久的一场投资者酒会上,一位美国同行表达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悲观态度,他认为这次危机非常可能会演化成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都受到了重创,形势很糟糕,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如果中国也撑不住,那么全世界可能会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我觉得他过于悲观,于是我告诉他中国不一样,中国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可是当我们客观分析一下中国经济,仔细观察一下四周,突然发现我们已经停在了十字路口,我们的理由并不充分。虽然命运依然掌握在我们手中,但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并不是那么自信,市场信心极度缺失。

有多少理由寄希望于中国?

基础稳固 能否持续?

首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错,经济基础相对稳固,这一点基本是业界共识。中国前三季度的GDP增速虽然在下滑,但是依然保持了9.9%的增速,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中国经济仍然存在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可能CPIPPI的双双下降,国际主要商品期货价格持续降温,尤其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给放松货币政策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依然强劲。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负面影响逐渐深入,如果决策层迟迟不能出台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中国经济肯定会遭受实质性伤害,保增长会非常困难。

产业调整 蜕变化蝶?

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并且已经主动进入了调整周期。这次的金融危机毫无疑问会提高这一调整的速度和力度,破坏内部的调整节奏,加剧调整痛苦。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伴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甚至经济减速等自然反应。但是如果外部环境过度恶化,这些反应在短期内不仅会对经济产生强大的冲击,而且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压力。

本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既是中国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又受到了强烈的外部刺激。就象蜕变一样,中国经济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痛苦而又无法回避的过程,才可以演化成美丽的蝴蝶。但是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需要政府提供及时的政策支持,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里所指的企业不仅是出口型企业,更多的是指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

只有中国政府及时、果敢地出台科学的干预政策,最大化地降低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顺势而为,或可以引导中国的产业结构顺利完成调整,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否则产业调整可能会变一场“化蝶”悲剧。

金融体系 因祸得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和媒介,如果金融体系的保守与国民经济的开放产生矛盾,必然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相对保守和落后的,已经明显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资本市场的暴涨暴跌已经深刻反映了这个问题。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的损失相对较小,以至于有人把它归功于我们落后、保守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资本管制,这一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也不得不承认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发达的确让中国的金融机构逃过一劫。

但是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因此停顿不前,未来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现行的金融体系管制下,资本效率低下,一方面,无数“资本堰塞湖”等待疏通,另一方面,无数“资本沙漠”等待灌溉。

危机告诉我们,美国的金融体系很发达,但是也有缺点;也提醒我们,金融体系的改革不能单纯的模仿美国的金融管理模式,要根据中国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金融创新。借助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修正改革思路,加快改革步伐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投资市场 潜力巨大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区域性差距,因此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投资市场等待开发,尤其是基础设施、占中国人口近2/3广大农村和占全国总面积近3/4西部地区

基础设施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宝马良驹”,每当中国经济遇到困难时,总是挺身而出,为“保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上周国务院批准的高达两万亿规模的铁路建设计划证实政府再次启动了这一“救市良方”。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会陆续启动,未来几年基础设施投入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所以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必担忧。

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之一就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推进农村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中表明中国政府在农村改革问题上已经做出了战略性的决定和部署。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农村改革必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农村的新一轮建设高潮将会在未来若干年给中国经济注入持续性的强大动力。

西部开发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西部庞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大致相当于半个欧洲,同时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具备开发的一切必要条件。“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在西部地区的大项目投资已经超过了1.3万亿人民币,根据十一五战略规划,大项目投资会有大幅度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金融危机可能会给西部开发带来历史性的机遇,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大转移,新增的固定投资额度会向西部地区倾斜,必然给西部开发注入新的动力,从而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关专家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很大缺口,但是若投资过猛则容易引起泡沫,就如货币紧缩过猛带来通货紧缩的威胁一样。好在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既定的投资计划,许多大项目包括国家级项目的建设计划被搁置起来。现在通货膨胀的警报已经解除,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重新启动或增加投资计划正当其时。目前看,投资市场是最值得信赖的,可以为中国经济做出实施贡献,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保障因素。但是中国经济如果要得到可持续发展,依靠单一的固定投资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健康的。

消费市场 难有作为

13亿人口,也是中国大陆拥有的优势之一,没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除了培养消费需求之外,还要培养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中国现阶段刺激消费,主要是指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中国城镇人口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现阶段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均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的崩溃式下跌、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套牢”了大部分中国的投资者,导致新兴阶层的资产严重缩水,同期收入并没有增加,因此他们在消费上变得更为谨慎。另外,全球金融危机致使未来经济的不确定预期增加,增加了消费者的心理障碍。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城镇的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农村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有所成就,因此农村的消费短期内无法提升。

综合目前的经济环境和财政政策看,消费市场难以有好的表现,也难以对经济增长做出太大贡献。

社会稳定 基石犹在

当前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虽然有“伪人权斗士”达赖等人和恐怖组织“东突分子”在国内外给中国制造麻烦,但是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骚乱、战争等动乱因素比照起来,我们依然是一个相对安静和谐的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围绕着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如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基础性社会问题,保持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经济高速平稳发展是中国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社会的主旋律。

中国人民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有在经济上也奉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大部分国人勤俭节约,在消费上比较克制,好储蓄,有长远规划。也正是由于中国储蓄存款率要远高于西方国家,以及银行的国有化程度较高,所以只要不发生极度的通货膨胀,就难以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

社会的稳定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更容易度过此次危机。

拯救股市 重塑信心

现阶段中国民众对宏观经济的前景比较迷茫,尽管政府一直在强调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中国政府有能力保持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但是市场信心明显不足,这一点在股票市场反应明显。上证综指自去年的6124点一路下行,截止到目前的1700点左右,一年时间已经下跌72%之多,在世界金融史上也属罕见,绝非有关部门声称的“资本市场整体运行平稳”,这与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严重不符。

中国股市虽然还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已经成了市场信心的“晴雨表”。如此“跌跌不休”的股票市场,叫中国百姓如何坚定信心?所以希望决策层重视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力,勇于反省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思路,重振资本市场,从而稳定国民情绪,重塑市场信心。

不少专家呼吁,现阶段政府不应该避讳“政策市”,不管黑猫白猫,勇敢放出来“救市”才是硬道理,拯救资本市场是现阶段重振市场信心的最好途径。

向左走?向右走?真正的考验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一样,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政府是一次巨大考验和挑战,考验政府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考验政府稳定国民信心的能力,考验政府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

经历了前三季度 “极度快熊”资本市场的中国投资者已经不再相信所谓的“信心喊话”,当务之急是管理层必须要迅速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切实增加国民的收入,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实际政策和行动恢复国民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截止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象征意义的措施之外,预期的政策并没有兑现。虽然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下调,但是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也远低于市场预期。政府救市行动的迟缓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信心。现在市场观望气氛浓重,军心涣散,大家在期待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的救市方案,实际上是在期待政府表示出救市的决心。

除了降低两率,决策层手中的牌很多,比如:设立平准基金,稳定资本市场;降低个税起征点,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通过减税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价格体系市场化,建立公平的市场供求关系等等。这些最应该推出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所以市场看不清方向。

现在深陷危机中的西方国家希望中国出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借这次金融危机之际,冲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摆脱其对我国的干预和束缚,从而一举奠定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具有划时代意义。当然,这需要我们的政府展示出超强的外交艺术和经济管理能力,彻底摆脱“土地主”和“暴发户”的国际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有实力和负责任的中国形象。

在一定时期内,危机会造成中国经济的波动,这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现在是历史性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决策层能否妥善应对本次危机,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如果处理得当,或许能够帮助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获得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