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回眸:三十年改革喜与忧!


    今年已经走到尾声了,我的习惯,每当过了一年的时候,我都要回顾,回忆、回想、回望、回味和回眸,并由此感想、感伤、感怀、感慨、感叹和感言。这一年里,有一个必然的话题,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和总结。但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必然的大事件,被一些偶发事件打乱了节奏,也淡化了主题。这样的事件今年有很多,比如年初冬季的南方大雪灾,初夏蜀地的惊世大地震,秋季浓厚的全球大危机等等。当然,还有一件事是介于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十年前人们想不到,五年前人们都知道,这就是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浓浓的中国风的中国奥运会。这些或喜或忧、或大或小的事件的出现,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了我们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纪念。然而,影响并不等于消蚀,在这些获喜或忧的事件或突然、或自然地来了,又或轰动、或感动地去了之后,国人把更多的目光投给了改革开放这座里程碑。在这年末的时候,国人更是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三十年的历程上,太多的回顾,让人回味无穷,让人感慨万千,让人酸甜苦辣,让人喜怒哀乐。
    然而,本来是一个丰富多采、气象万千、变幻无穷、和峰回路转的过程,在我看来,却被简单化、幼稚化、轻率化和表面化了!我当然希望这段路程只有彩云追月和花好月圆了;然而,作为这三十年生活的亲历者和体验者,我又不能忽视自己五味杂陈的感受和百感交集的记忆。我在这三十年的路上看到了灿烂的阳光和满天的彩霞,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也经历了春寒料峭、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和冬季冰霜。
    我在前面刚刚写了一篇文章《住房是梦也是真》,我在文中深情地讲述了我在上海从无房到有房,从有小房到有大房,从只有宿舍里的一张床到拥有两套景观房的故事。我这三十年里的住房变迁,带给我太多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感激。不止我是这样,我的亲戚朋友们也大都在这变革的三十年里,从蜗居小室到住进了宽敞透亮的大套房。生活住为本,住的变化最能体现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了。此外,衣、食、行方面,每个人也都可以说出一堆感慨万千的话来:食,从一堆票证食品供应,到现在随心所欲地买,随心所想地吃;衣,从千人灰、万人蓝,到现在的花团锦簇和美不胜收;行,从原来的一辆公交众人挤,到现在的八仙过海私车行,让人潇洒的三十年前都不敢想。
    然而,现实毕竟不全部是理想。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即将变成三十一年的纪念的时候,对于改革开放的纪念、回顾和总结,我还是有一些“多与少”的喜和忧。我觉得在众多的纪念活动、宣传报道、专题节目、影视广播和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简单回顾多、深刻反思少;就事论事多、全景观察少;浮光掠影多、睿智解析少;歌功颂德多、客观评论少;百姓感言多、宏篇巨制少。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理应有众多的大师和伟大的作品诞生,然而,很遗憾,不是我们大师级的人物和伟大的作品没有,而是太少了,大师的含金量和作品的大气势也都有些勉强,大师大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与这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和大气磅礴不相适应。
    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有很多,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三十年里,人们在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的变化,远没有像衣食住行这些硬件的变化来得那么大。比如对官员的推崇观,变化就不大。各行各业的名家名流、人才人物,似乎最大的奖赏就是在其功成名就之后,给个一官半职奖励一下;各大媒体对有官有职的人的生死报道的热衷也远远强于没有一官半职的布衣草民等。在这种浓厚的官本位氛围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为政是从;而政途的起点,则是公务员的大门,因此出现了一个公务员的岗位,会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人去挣抢的场面。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想去做管理者,却轻视社会最需要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和文化艺术大师的话,是喜还是忧呢?站在一个各个国家辉煌文明顶端的,是各类大师还是各级官员呢?
    我这三十年的忧虑,还有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考试很有能耐,对学校的牌子也很感兴趣,却对学术本身和专业本身缺乏热情,甚至出现了学生用极左的政治标准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的现象。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们的学生有的在政治上显得幼稚和盲目,有的把出国当成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有的过度的厌学和极度的自私,这样的教育成果,会给国家带来多少有益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呢?
    我只说到了这三十年里忧中的两个点,而没有也不可能去例举这三十年中所有的忧事。我想借此文告诉大家的是:在回顾和总结这段历程的时候,歌颂当然是必要的,它可以让人们更自信和自豪,但是,仅有乐观是不够的,我们在这三十年时间里,不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希望我们国家在下一个三十年里,能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