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尾,各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都在忙着盘点当年工作,谋划来年思路。这已经是大家已经熟知的一种惯例。作为人民的政府,当然也是要研究一下来年该为老百姓做哪些好事、办哪些实事、解哪些难事了。这不:
12月16日,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2009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征求意见稿)》。即日起至本月22日,57件拟办实事项目征求市民意见。(2008年12月17日人民网—《京华时报》)
人民政府为人民。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当然更应该在为民办实事方面作出表率。北京市政府公布的57件拟办实事项目,涉及市民关心的住房、医疗保险、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奥运场馆利用等问题,并且全部来自于群众的建议与意见,充分体现了尊重民愿。而将拟办的实事项目公布出来,再次征求市民意见,则更进一步凸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
好像还没有哪一级政府每年研究不出台为民实事项目,不搞一些民生工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包括一些部门,出台的项目,要搞的工程,也许名字很好听,什么“十项民生工程”、“二十项惠民实事”,等等,总是在名称上动脑筋、在数字上玩花样,仿佛只要叫得响,就一定能办得好。至于这些项目、工程、实事,是怎么来的,又将怎么去实施,好像始终与“民”沾不上太大的边。
有些地方政府、一些部门单位,在出台一项措施之前,往往不是很深入地走到基层群众之中,不是很广泛地搜集民情民意,而是办公室的几个同志,甚至就是一两个同志,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挖空心思、闭门造车,或者干脆就是领导一句讲话、一个指令,便成为所谓的项目、工程、实事。然后再一层一级地签文、发文,便大功告成了。当然,在文件出台之前,一般也很能难得地再去征求群众意见。这种从办公室到文件,从领导到文件的“运作模式”,由于缺乏了民意的支撑,某种程度上带有了“长官意志”、“官本位思想”,很多项目尽管被套上了“民生工程”的名称,但是却成了领导喜欢而百姓厌恶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事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却将这样的路线、思想、要求,只挂在嘴上、形在文中,而很少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尤其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惠民实事中,凭想当然做事,靠拍脑袋决策,总认为自己说了就要算,也一定对,而对老百姓的真正需求、真实想法知之甚少,甚至根本就是充耳不闻、漠然视之,满足于在自己设定的“小圈子”里打转,在“小范围”中内耗,看似忙忙碌碌、一心为民,其实却是碌碌无为、荒废民生。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难”,时时处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人民的意愿作为决策的参考和基础,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诉求重于一切,突出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才能真正将民生工程、惠民实事落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我们强调了若干年。这些看似很简单、也很容易记住的思想、理念,要想真正地贯彻落实到位,其实并不简单、也很不容易。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心中到底装着的是人民还是自己。如果心中装着的是人民,想着的是百姓,就会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意见、呼声、利益,作为执政的第一信号;反之,如果心中装着的是自己,想着的是自身,则会置群众的需求、意见、呼声、利益于不顾,而经营自己的“小圈子”、盘算自身的“小九九”。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我们在为北京市政府明年拟办57件实事公开征集民意鼓掌喝彩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地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平时在做和行之前,考虑到民声、关注到民意了吗?事情好不好、实不实、难不难,不是我们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自我体会、自我陶醉的,而是在群众的心里、在百姓的脸上、在人民的口中。作为执政党,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做执政的第一信号,用更多改善民生、缓解民困的举措,“对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让百姓得益更多、生活更好、幸福感更强。
相关新闻:
北京市政府明年拟办57件实事公开征集民意
为民实事征民意凸现“以民为本”
评论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