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鹅非鸭的境界


非鹅非鸭的境界

丁启阵

 

晚上跟几位朋友在蓟门桥附近一家小餐馆共进晚餐,小小包厢里,团团围坐,吃一锅酸萝卜老鸭汤。席间,一位老家在鄂东的朋友说起她家乡特产,一种叫做“tun”的家禽,说当地人一般写做[顿鸟],样子是“比鹅小,比鸭大”。据她介绍,这种家禽,肉质比鹅鸭都更加美味。她特别强调一点,这种家禽的肉性,比鸭肉还凉,药用价值更高。因此,只有贵客临门,主人才会宰杀这种家禽,烹调上桌。

听完她的家乡特产介绍,在座的人举一反三,做了如下几种联系:

有人说,鄂东这种特产家禽有点像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骡子,非驴非马,却兼有马和毛驴的某些优点。

有人说,杂交水稻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无间道啊。”

我则联系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达到中等水平的时候,经常会说出乍听不合规范、细想却又合乎情理乃至深刻有趣的句子。我举了从前的文章中已经举过的一个例子:我让学生用“对手”一词造句,结果,一个德国女学生所造的句子是:“人的年纪越大,找到结婚对手就越困难。”我说,这个学生偏离了汉语的规范,却反而接近了真理,她揭示了人类婚姻的本质特点:婚姻就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一出对手戏。戏剧也好,悲剧也罢,走进婚姻的男女,就是无休无止的明争暗斗。

初学一种语言的人,固然常常用错词语说错话,词不能达意,语不能传情,着急万分,却又无能为力,徒唤奈何。

而母语的使用者,看起来是能够规范、纯熟地使用自己从小到大使用的语言,轻易不会犯用错词语的毛病。但是,这种规范、纯熟,却也难免有千人一腔、陈陈相因、了无意趣的缺点。

某种程度的词语错位,往往可以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几年的语文教育,足可以扼杀、磨灭人们这种错位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说出来的话语,写下来的句子,就只能做到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平庸乏味,如此而已。

可见,非鹅非鸭、非驴非马的语言,可能会是一种境界,可以表达出一些新鲜有趣的思想。

 

                                               20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