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不能让农业沦为自由市场牺牲品
2008年11月03日 来源:人民网
农业和环境、穷人和穷国被推向了财富分配的另一端
我们需要客观审视目前的全球化,它实际上只是资本的全球化,而不是劳动力的全球化,不是土地的全球化,不是技术的全球化,也不是管理的全球化。在诸多生产要素里面,唯独资本全球化了,唯独资本自由化了。其他生产要素,都被排斥在外。这是一个强者对弱者的排斥,是一套形成全球性的广泛认同,并已很难调转方向的机制。
谁拥有资本,谁就成为主导力量,去推动和改变全球化。比如说,贵州的山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本地人没有将资源资本化的能力,或者意识。资源换不成钱,本地人只能守着这些资源,自给自足,也自娱自乐。资本和地方政府强强联合,进入到这里,投资开发水库电站、工厂商店,景点旅游等。森林被砍伐,把这些穷人的资源,变成了富人的财富,资源资本化了,穷人的生存根本,子孙后代的未来也就岌岌可危了。资本所有者掌握了资源资本化这样一个工具,就能够使财富如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实现了财富的自增强。在财富的分配上,自然也是资本留利占了大头,自然就出现了资本留利的不断堆积和劳动留利的相对不足,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也是当前风靡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基本背景。实际上,这一危机,正由金融这个金字塔塔尖,一层层地向经济、社会、信任、文化、信仰等底部燃烧。这会不会是近400年来人类发展的真相和必然的宿命呢?不幸的是,农业和环境、穷人和穷国一道,被推到了另外一端。
如果说资源资本化是“发展”的本质,熨平资源资本化带来的社会震荡,则是“改革”的本质。缓解或者化解得好,这个改革就是一个好的改革,就会坚持下去;缓解或者化解不好,就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最终会有新的改革机制纠错,使得这套发展机制持续运行下去。发展模式和改革模式,这两个轮子一块转,构成了一个现代化机制。不仅中国在发展和改革,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和改革。只不过中国的改革,有更多的政府主导的色彩。中国推行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以政府公司化为特色的政府市场经济,而非华盛顿共识所言的自由市场经济。今年5月份,我访谈了非洲几个国家的部长,他们羡慕中国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外国资本、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国际组织给他们开出的经济药方面前,只能全盘接受。中国政府面临同样的压力,却一直保持了政府的主导权。他们之所以陷入粮食危机、贫困陷阱,是他们被自由市场经济给化掉了,已经失去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对应非洲国家的情景,我们考虑环境的命运,考虑农业的命运,就会比较清楚。相对于资本的强者恒强,环境和农业面临的,是穷人恒穷和弱者恒弱的逻辑。
让市场配置农业,肯定会出现农业的相对萎缩
我们常说农民是弱者,农村是弱势,农业是弱质。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者拥有的生产规模,通常是非常小的。你那一亩三分田,在资本面前,根本没有发言权,甚至根本就不会给你发言的机会。资本所有者会形成强大的企业组织,资本所有者会游说政府,在资本和政府这两个强势集团面前,农民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别说谈判了,连上谈判桌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连谈判桌都没有。相对于城市部门,相对于工业部门,农村同样没有发言权。农业是一个弱质的行业,我们知道工业品的生产,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天气状况。风调雨顺与否,对工业影响不大,对服务业影响不大,但对农业却影响甚大,因为农业是唯一一个人与自然相交换的部门。
农业命运悲惨的另外一面,可以从市场的供求关系去看待。我们知道,人的肚子容量有限,农业最主要满足的,却又是人的肚子(吃饭)问题,我们的胃每天所消费的粮食是有限的,一日就是三餐,顶多像广州人所讲的三茶两饭。不管怎样,你的肚子一天吃的有限。而对于工业品的消费能力,对于服务的消费能力,近乎是无限的。过去有大哥大,一个公司有一台很不错了,很威风。后来可以过渡到有寻呼机,有手机,过渡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过渡到一个人甚至可以拥有几个,这是工业品的扩张在一个小小产品上的体现,同时,这种消费还具有非排他性。而农产品消费主要受制于生理规律,是有限的;工业品和服务消费主要受制于心理规律,每个人心中涌起的无穷欲望,导致其扩张近乎是无限的。
由于资本不喜欢农业这样的难以扩张的特征,如果让资本自由选择,资本大多数投向的不是农业领域,因为只有在无限扩张的部门,才能创造不断扩张的财富。如果让市场配置农业,肯定会出现农业的相对萎缩。
更重要的是,不仅是资本更加不愿意进入农业,连劳动,也不愿意过多进入农业了。我曾经访谈过一位江西的农民工,他告诉我,他在北京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经验是,人不能赚钱,只有钱才能赚钱。这就是这个劳动难以说话,唯有资本说话的过剩经济时代的缩影。就整个农业领域而言,伴随农产品过剩的,是劳动力过剩,或曰闲置。劳动力的闲置,不仅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同样也是消费能力的闲置。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大众本已稀缺的消费能力,愈加稀缺。这又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加剧财富积累的两极化,以及消费满足程度的两极化。少部分人过度消费,而大多数人则囊中羞涩。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增产不增收”、“勤劳不致富”的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一再上演。
发达国家对了,我们错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去指责发达国家,说他们在干预农业生产,提供高额补贴。要知道,可能是他们对了,而我们错了。因为他们很清楚,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不能看着农产品供给市场的失灵继续下去,否则政府就失灵了。农业本身经营的特征,已经决定了发达国家必然要补贴,中国也必然要走向补贴,甚至高补贴。
中国自2004年起,实际上已经开始从汲取农业,走向了补贴农业。至少领导人意识到了,粮食是本国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必需品,政府有义务让每个国民获得这种生存必需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所以,中国才会愿意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制定了如此严格的制度,要保护耕地。可惜,中央政府保护耕地的意愿虽然十分强烈,但保护的能力却是很弱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农民,以及征地公司之间,难以达成博弈的均衡,致使保护常常流于形式。使得当前的耕地保护拉锯战,不断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粮食主权。为什么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护农业,原因就在这里。(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