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一条街的金融梦想


一条街的金融梦想

李瑶

 “华尔街”更适合描述一个行业,而不是地理位置的概念,没有什么能抹杀他在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地位。纵然,今天人们高频率地使用这个词是因为以他为代号的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伦敦的金融城、纽约的华尔街、北京的金融街……不尽相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下书写了各自的金融传奇。为什么人们热衷于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机构的群聚效应究竟有多大?那些城市中的CFD(中央金融商务区)背后是进行着怎样的永不停歇的角力?

成就一个金融品牌

 “华尔街,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街道如同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华尔街永远显得不够长,太多的金融机构需要入驻以证身份,数不清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交易所在这里驻足……那些公司的名字如雷贯耳。”这是美国电影开场交代地点的惯用手法,或许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华尔街更适合来讲述美国故事,因为这里绝对的看上去很“美”。就是这条街道,伴随着金融海啸轰然倒塌,激起的千层巨浪淹没了无数的美国梦。

当然,这并不影响人们阅读《华尔街日报》;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大洋彼岸的我们还要每天守着电视“直击华尔街风暴”……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精神”还属于这条街道──这就是华尔街,某种意义上,这条街是一个金融品牌。一个金融品牌能有多大威力?“9·11”事件中,华尔街附近金融区的世贸中心遇袭,那一刻,纽约交易所停止交易,美国经济几乎停摆,华尔街这个金融帝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金融海啸。

可以肯定的是华尔街的发展史就是美国金融业的奋斗史;可以肯定是华尔街作为一条“金融街”曾经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起到过不可替代的领引作用;还可以肯定的是华尔街的失败并不是“金融街模式”的失败,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金融街”前仆后继。

 

金融机构的聚集效应

 

    “大金融街”的诱惑力在哪里?或者更功利地说,一条金融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效用?精细管理工程专家刘先明明确地告诉笔者:“在我国推行金融街能促进金融机构之间更健康的竞争和发展;能高效运转金融产品推广和金融服务;能促进金融业对税收产生更大、更持久的贡献……”没错,或许还不止这些。

“大金融街”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有金融机构高度聚集,有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资金融通数量大,交易集中,就会出现资金的“规模效益”,所以金融机构的聚集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把金融机构聚集一起就好比收拢五指,收紧拳头再打出去更有力量。

聚集起来的“金融街”还具备辐射功能。资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又在这里不断地投放出去。举个例子,伦敦老牌的金融城,5平方公里的“城中城”,吸引了550家国际银行和170家全球性证券公司入驻,30万人在那里上班,金融城交易额曾居全球金融市场首位,每年创造了英国20%的GDP

大金融街”不但是财富的集纳者,同时也是财富的制造者。北京金融街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一条街”,这并不夸张。截至2007年末,金融街的1500多家企业和机构所管理的总资产额,已达18万亿元人民币。这条街上的写字楼,每一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所产生的“地方三级税收”就高达3万元人民币,相关金融业者的获利空间可想而知。

中国“大金融街”崛起

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国很多城市都在争相建立“CFD”。北京边上,有想做北方金融中心的天津;上海边上,有正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南京;香港边上,有同样立志于区域金融中心的深圳;另外,还有争当“区域金融中心”的大连、要做“西部金融中心”的成都、向往成为“东北曼哈顿”的沈阳……而真正能成气候的当属“北京”、“上海”两地的金融街。

笔者眼中的北京金融街布满了十足的“金”字招牌——中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一行三会”、中建工三大行总行、两大中央结算中心都在此安营扎寨。除此之外,这里汇集了中国金融、电信、电力、保险等行业的1500多家前沿企业。北京金融街是中国金融“中枢”,重量级“中字头”企业的身价,足以显示其发展优势。这里寸土寸金,每年每平方米贡献税收4万元;这里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每天资金流量近千亿。负责金融街规划的北京西城发改委主任吴向阳公开对媒体表示:20081月至9月的三级税收已经达到1700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的税收总额(1510亿元)

上海的金融街则另有一番韵味。早在十九世纪,上海就有了一条金融街——十里洋场的外滩就号称东方“华尔街”。当笔者再次来到当年的“东方华尔街”,这里俨然已成了购物天堂的“第五大道”。如今上海的金融贸易区早已在黄浦江的另一头崛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008年是开发浦东、开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第十八个年头,十八年该有个成人礼。同行的朋友对笔者说:“浦东盘活了上海,金融贸易区盘活了浦东。”作为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战场,浦东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显著:目前,近500家金融机构在浦东集聚,金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2007年金融业占新区总产值的比重为16.9%。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浦东金融城早已引起了外资金融机构的注意,这里被他们视作抢滩中国市场的最佳立足点。

笔者无意非要将北京、上海两条金融街一较高下,也自知无法得出谁更胜一筹的结论,相比我而更愿意谈的是——

镜鉴中寻找中国机会

在华尔街面前说中国这两条金融街,大有“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意。当然,现在就开始选举谁是华尔街“接班人”,显得过于乐观。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金融贸易区还无法与华尔街效应同日而语,中国这两个较有竞争力的金融街离走上世界的金融舞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可历史让我们不得不在次贷中寻找中国机会,建立完备的中国式金融街。只是在这之前还有几个问题要考虑清楚:

金融街”建设,不是“依葫芦画瓢”,圈出一块地,辟出一条街,曰“某某金融街”,或者建起一幢名曰“某某金融中心”的高楼,把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办公——单单凭金融机构的多寡,是不能确定其“金融街”地位的。

也许跟“金融街”的硬件条件比,金融生态建设更为重要。就算是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了川流不息的资金流,我们还得有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先进的金融服务理念。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要顶替华尔街的位置,都还要走很长的路,这包括全面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诚信体系、推动金融信息化。

 “金融街”说到底是金融人才在支撑,金融竞争归根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竞争。“华尔街”的喘息,是我国集聚各类金融人才,优化金融人才环境的一大机遇。正如刘先明在采访中对记者所言:“不管华尔街是‘倒塌’,还是‘假摔’,或者‘滑了一跤’,这都给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金融贸易区提供了一次学习、锻炼、提高的好机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点击鼠标,在新窗口打开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