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座大山 挡住暖风北上



 尽管人民银行放松了货币,尽管财政部的政策也转向积极,尽管香港市场连续出现强劲的反弹,转眼已经从10000多点再次逼近15000点了,但是A股在创下年度最大月度跌幅(这种一年内多次出现月线大跌20%以上的疯狂杀跌局面,只有在1993年1994年中国股市成立初期,在当初极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才出现过,而自从交易所设定涨跌幅限制以来近12年里也是第一次出现如此惨烈的月度跌幅)之后,今天大盘依然表现的拖泥带水、犹犹豫豫。

大家难免困惑了:中国的宏观经济有那么糟糕吗?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关系有那么密切吗?未必。

1、                我们的宏观经济还是在增长的,在钢铁业、航空业普亏、煤炭业、纺织业、电力、电解铝、等等行业都传来全行业业绩下降甚至亏损的噩耗的时候,必然存在某些行业能够实现10%以上甚至更高的增长,否则作为所有企业收入综合数值的GDP就不会有8%或9%的增速;同理,在这些增长的行业里也必然有部分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增长率。把所有公司都一棍子打死,显然不够理性。

2、                我们的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直线相关。多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令世人瞩目,而中国股市的猥琐表现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为什么经济增长的时候股市和经济走势相背,等到经济增速有点下滑大家却都一窝蜂去找宏观经济的毛病?

 从盘面咱们发现一个动向,就是基金新增板块近期频频杀跌。这是基金在对后市不乐观的情绪操纵下,总体仓位不愿意主动增加,若要调仓就必然以卖出一些仓位为代价,导致操作更趋向趋势化、短线化。这就提示我们要对一些软件或者参考资料给出的基金增减品种要有一个理性看待。

有人说,基金行为正在散户化,基金已经失去了话语权。这话是有数据支持的。根据统计,基金持股目前占流通市值的20%,占总市值的7%。这两个数据,后者(也就是基金持股占总市值的比重)在今后更有意义,因为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大非小非彻底解禁后的全流通时代,届时的流通市值基本上等同于总市值,基金作为一个持有7%筹码的集合体而言,对于市场已经不再有呼风唤雨的优势了。

在年初,基金们还试图抵抗大小非的冲击,还试图顶着大小非减持压力努力增仓,最终发现面对强大的小非自己是那么的渺小,终于感受到了中小投资者多年来面对机构感受到的无奈与无助。

基金们近期的砸盘,或许是其终于承认大势已去,放弃努力的一种表现。

对基金逃命行为的失望、对小非套现行为的恐惧不安仍然占据上风,周边市场的暖意要想穿越这两堵厚墙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