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上热议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增加大学学费”论。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校里穷人的孩子比例只占10~20%,因而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将增收的学费用来增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以解决穷人上学问题。这话有二个问题。其一,凭什么说穷人的孩子上学比例只占10~20%?中国穷人多富人少,仅就农村10亿农民就有近2亿多家庭,若户均三个小孩,则有约6亿农民子弟。这其中90%以上都是穷人。其二,增收的学费可用来增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没有任何经济学根据。增加的学费是学校收入,除发放教师工资、添置教学设备外,就是学校利润。增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由政府政策决定,跟提高学费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学生是学校客户,不是其团体成员,无法保证享受学校利润。现在由学校统筹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都只是形式上的树典型的,不是普遍性的,奖学助学的决策者或责任者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有教授称高校收费太低,穷人上不起学。并认为,一个真正好的机制,可以收费高,其中80%分配在奖学金上,这样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譬如,北大本科生一年的成本是2万元,每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只需交4千元,剩下的1万6千元都是政府在补贴。这是穷人补贴富人,为什么不让富人多出些钱呢?比如说,学费就可以收2万元,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给他全奖学金,这就是富人补贴穷人了。这些观点貌似穷人经济理论,其实也存在二个问题。问题一,本科生一年的成本2万元如何得出?学校教学设施由国家配置,而且是重复使用,实验课很少,主要成本是教师工资。问题二,所收学费的80%花在奖学金上几乎是不可操作的,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奖金倒是禁止不了。前几年扩招增加的学费基本上用于教职工增发工资、奖金就是实证,而且穷学生多而富学生少,富生不足以补穷生。
以上言论有着共同点。一是,高学费思路想必来自发达国家的现实与经验,却忘记了社会主义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宗旨。这种抄般外国做法的普通人思维不应出自经济学家之口。二是,没明白学校是科教基地,没有将富人子弟所交学费转移给穷人子弟作奖学金助学贷款的功能。三是,高学费意味着穷人富人一样要多交上学费用。奖学金是奖励学习先进分子的,助学贷款是帮助穷学生上学的。增收的学费进入了学校,怎么可能将增收部分全部用于穷人上学呢?何况在就业十分困难的今天助学贷款越多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的压力就越大。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再高的学费收入也不够学校开支,更不可能转化为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些仅是表象分析,持上述观点的经济学家也好教授也好,其错误本质在于忽视了生存公有与发展私有规律[1](简称生发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没有计划消费与市场生产(简称计消市产)模式[2]的概念。如果是这样,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将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