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41章 科学人性理论与人性应用技术(之四)
42章 科学人性理论与人性应用技术(之五)
41-42连续两章讨论“感觉倾斜原则”针对不同经济国情的技术性运用问题,同时显示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实验心理学家卡尼曼“前景理论”的差错和运用局限问题。展示出理论创新的广阔的技术性应用前景。
43章 科学人性理论与人性应用技术(之六)
其五,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
“有教无类”的先哲智慧,首先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概念系统积累”对提升人性所起到的改善人脑生化物质条件的客观作用。相比而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先哲智慧,则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相对难改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但是,智慧的中国古人并没有把话说绝,“难移”不等于“不能移”。由于人脑综合知觉是每个人在其习惯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依赖性很强的各种生活“主映象”转为脑生化物质响应条件,不断链接积累的,所以,这部分“本性”也就必须通过感染力和依赖性更强的生活“主映象”积累来改善。当然,采用压制、阻断原有的“主映象”记忆的方法,也能从根本上改变人脑响应条件。不过,后一种方法对孩子们很灵,对成人不仅不灵,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依据“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可以肯定地判断:当体现人类微观领域自动化操作水平的“纳米技术”被普遍运用于医学等领域后,人脑微观结构中的那些代表不良非理性状态的事物映象积累――某些脑生化结构基因组织,即可用人脑微观外科手术实施“记忆摘除”。届时,包括精神病患者、犯罪成员和吸毒者在内的人,对其某些依赖性很强的不良的生化记忆积累均可通过“记忆摘除术”来实现人脑的健康改造。
当然,上述可以预期的新科技仍然不能凌驾于“信息与响应”的脑神经介质运动规律之上。过去的记忆可以摘除,新的社会心理过程仍然有可能重复积累过去的映象和概念。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还有由此演绎出来的“存在也决定响应”将是永恒的真理,永远没有可能被新技术革命推翻和颠倒。
实验课题(NO:40)单靠基因药物能否根治心理疾患?
据《科学之谜》2002年10期载,有西方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维护人类心理自尊的生物基因条件,即大脑中的某种血清素的含量比重。于是,西方少数自然科学家便为此乐观起来,甚至不顾“存在决定响应”的人脑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片面认为,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研制出维护心理自尊的大脑血清药物。届时,谁也不用为丧失自信心而犯愁,人们只要带上瓶装“自尊药物”,每天都能乐呵呵地面对现实、面对他人。是这样吗?我们的实验设计是:如果遇到抢银行的歹徒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是否立即掏出“瓶装自尊”,喝一口?再喝一口?直喝到在人的脚底下乐呵呵笑个不停为止?
原谅!笔者无意讽刺新科技,而是提醒人们:人性状态的最终改善,必须依赖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改善,必须依靠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来不断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并非是自然科学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因为:人们能否产生心理自尊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人脑生化记忆存储联系外界的“信息与响应”过程所形成的人格问题。多数刚刚诞生的婴儿,在他们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初始响应积累的时候,那目中无人、宣泄于世的第一声强力哭啼,原本就携带着自信、自尊和自豪的旋律。可是后来,为什么有人连哭都不敢哭?为什么有人郁郁寡欢?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坚强自信?有人忧柔脆弱?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以“主映象”为核心的综合知觉通过“信息与响应”环节,为上述人性、人格的形成和演变奠定了人脑生化物质积累的基础性响应条件。
不能否认“瓶装自尊”可以减少干扰心理自尊的血清含量,但也不能忽略的是,血清含量――这种生化信息在人脑中被骤然积聚的根源是什么?首先是脑生化记忆积累的激活和响应状态推动了生化介质的运动和传递。人脑中枢神经的一切活动,均能导致全身生化介质的响应!每一个人的“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才是产生自尊和调节自尊的根本;而社会的存在,又是赢得感官感觉和人脑响应并形成两种记忆积累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对已经拥有完善的概念系统、且具常规理智的人来说,可以用理性思想和思维规则随时改变人的态度。但是,人们的态度改变只是为了“理性目的”的行为方向的改变,并不等于其它改变。尤其是综合知觉积累所决定的自发行为动向,在不能理性自控下仍然不会改变。西方“管理科学”理念中,针对“理性人”可以把握的“确定性”所采取的对策,其实绝大多是用理性目的和规则来改变人的表面态度。应指出,这是不顾人性分裂和人脑生化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急功近利。在那个经济发达的社会,管理者一度完全遵从“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目标原则把全社会带入了不科学、不全面、过分偏重理性的极端,也造就出了数不清的精神分裂症。这是不符合培养完美人性思想理念的。
笔者相信:全球科学家们终将会认识到,真正的科学管理必须留下一定的管理空间让位于社会“主映象”直接为改善人类的综合知觉服务。其中包括社会管理者必须以自己贴近民众的自身形象去建立与民众之间的亲情、友情。
其六,人的幸福与人们两种记忆积累响应优势关系极大,人的幸福感多半来自两种记忆积累所带来的心理感受。
美籍华人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其实,可以站在哲学智慧的高度来提醒两位美国学者:对理性智慧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理性思想;对非理性感觉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以“主映象”为核心的综合知觉链接优势。山里的清贫之家比都市的有钱居民更快乐;“白痴”的憨厚傻笑比“天才”的负重情绪更迷人。(加注:本书2003年1月第一稿的此一判断在网上挂出后,引起各方关注。《2005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了零点调查公司有关“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幸福感普遍优于城市居民,证实了本书的结论。)如果全社会日益增多的财富积累,反把人们引向了越比越痛苦的精神深渊,那么,财富所创造的那些奢侈豪华生活的“社会主映象”,也就是人类陷入极度痛苦的巨大灾难。如果认为幸福就是占有财富,甚至进一步量化为“几套住房、一辆轿车和一群老婆”,必然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概念与感觉的错位和分裂――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痛苦深渊,很不幸福。
笔者认为,人类的基本生活保障是赢得幸福感的基本物质条件,社会所提供的方便生活、方便工作的各种现代化条件是增强幸福感的必要物质条件,而其余的幸福感则来自人们各不相同的、包括情感记忆在内的“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两种脑生化物质所形成的精神寄托(兴趣)和精神依赖性。
所有人都是“不完全理性人”。包括高度理智的人在内也常有必须依靠综合知觉洞察力的时候。比如,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当其晚年生活在深居简出的环境中,他们所做出的决策主要是依靠大脑中多年积累的一种种记忆深刻的“主映象”所链接的感觉优势来产生直觉判断。有时尽管没有充分根据,但也往往是正确的,有的甚至达到惊人的判断能力。更由于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不能保证所有概念系统积累不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生新的紊乱,所以,人类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在经济生活、科学探索、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必须把握“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两个既有先导作用也有被先导作用、既可互动也可独立的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当人的“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带有民族性和阶层性特征时,人的本性也同样要表现出民族性和阶层性。
至此,两种记忆积累、理性与非理性以及人性人格健康等方面的对应和互动关系讨论结束。下一章我们接续“意识起源七段论”。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