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除夕的文艺拼盘和娱乐快餐


    

  唐 钧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说好说歹,春节晚会在中国社会里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上半年评点今年的节目,下半年又开始议论明年的节目。再加上有意无意“飙”出的种种吸引眼球的新闻:赵安判刑了,赵丽蓉去世了……这些都还是比较严肃认真的;再看“花边”的,眼下就有:“宋丹丹拒绝赵本山邀约铁定不参加09春晚”,“假唱的林妙可铁定不会出现在春晚上”,“赵本山谈春晚今年铁定不忽悠”……爱信不信,随你!

  年年除夕看春晚,虽然绝对一次都没拉下过。然而,要说出哪年都有哪些节目,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可能有少数更为专业的“粉丝”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一般的人民大众,虽然也“粉丝”,但大多看过就忘。看到电视里有重播,也知道是春晚的节目,但要说得明明白白,是哪一年的节目,十有八九会“串”了。

  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好像都说第一次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是1983年黄一鹤演导的那一场。但是又说,“从权威的角度看”,1985的春节联欢晚会才是正式的第一届。说句实话,并不理解这个说法的道理何在。

  一经提醒, 1983年春晚的四位主持人倒是还依稀记得: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不过,王景愚的吃鸡,陈佩斯的吃面,就有点吃不准到底是哪一届的了,反正好像都是“古董”级的。

  在前几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是最受欢迎的。也不知哪一年,陈朱隐退,也不记得是接着还是没接着,有赵本山横空出世,接连忽悠了好几届,至今欲罢不能。但是,原来是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作为学生作业的“小品”,则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春晚必不可少的拳头产品。

  相声原来在春晚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也不亚于小品,但后来可能是因为最能表现相声特色的讽刺时弊的棱角被一次次审查磨平,于是地位骤降,影响剧减,在晚会上只能处于插科打诨的配角地位了。近年来,似乎没有几个给人深刻印象的段子,倒还是早年的“领导,冒号”还常常被提及。

  至于歌舞节目,以前常有一些春晚歌曲被全年传唱。但近年来,赶新潮成为主流,节奏强烈火爆,旋律味儿不足,好像“可唱性”不强,但很合乎青年人的口味。至于舞蹈,最令人感动的肯定是“千手观音”了,在无声世界中舞出的那种律动,那种辉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好像是在连续七、八届以后,关于春晚的批评声渐高。原先也有不同意见,但还是属于少数派。也许是日益增多的家庭电脑和网络,给予观众更多直接的表达机会,进入新世纪,对于春晚的批评已经如海潮一般地汹涌澎湃。公开表示乃至号召不看春晚的大有人在,并以此为骄傲。

  其实,春晚就是“文艺界”,现在好像应该叫“娱乐界”,在除夕夜奉上的一道“文艺拼盘”和“娱乐快餐”。从这个视角出发,春晚的编导乃至演员,确实也值得同情。在一个基本定型了的框架之中要着力营造万民同乐的举国氛围,实在勉为其难。当然,期间也想过要些变化,譬如外设分会场,场内外互动,刻意煽情,借题发挥,等等。应该说,也有不错的效果。

  说春晚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好像言过其实,因为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春晚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40岁以上曾经天天面对“八个样板”+“电影三战”+“新闻简报”的这几代人来说,他们的体会就会非常的不一样。要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春晚,他们是会产生共鸣的,这也就是这几代人会年复一年甘心作春晚最铁杆“粉丝”的原因,于是,这也就成了春晚必须年复一年演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