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忽然发力大涨,50ETF更是几乎全线涨停,大盘是不是就此见底?操作上是否应该立刻满仓?如果出现调整什么板块可以趁机介入?
确实,有不少公司出现明显的价值低估,比如海螺水泥港股价格今天一天就暴涨了31%收在35港币, 而A股今天涨停后才20元人民币,这就出现了相对低估,反映出境内外市场对公司价值的不同认识;不久前海螺自己不久前也在二级市场上大量收购同业公司的股份,这其实反映出实业资本对行业估值的认识。
然而我们仍然心存几个疑问:
疑问之一,关于海螺水泥的AH估值。
不久前我们还看到某著名国际投行把安徽海螺水泥港股<00914.HK>评级从“中性”下调为“沽售”,目标价由25.3元降至21元;而海螺水泥港股从70多元一下子跌到13元港币附近,特别是10月份的连续恐慌暴跌,不能说没有国际投行的影子。现在它忽然受到资金的如此追捧,以至于一天内就可以从27元港币涨到35元港币,是机构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是国际大行的国内资金窘境已然解决,还是他们也在玩政策投机的短线游戏呢?海外资金对海螺水泥一类的上市公司到底是怎么估值的?AH的比价优势能存在多久?这是可能影响短期内海螺港股走势的一个因素。
疑问之二,基金是不是就此开始空翻多?前几周基金重仓股的频频杀跌,对盘面造成严重打击。经过今天这么一涨,基金是不是就此开始加仓?或者至少就开始不再杀跌?谁也没有把握。如果机构还在抛售,散户的热情是没法把盘面暖起来的。
疑问之三,小非们是不是已经无利可图,停止兑现了?似乎也找不到足够的证据。那么大涨之后是否会加强小非的兑现欲望?
虽然增值税改革、促进经济10项措施等确实可以改善相当数量公司的业绩状况,不过继一些上市公司出现汇兑损失、期货损失之后,现在又多了一种潜伏的业绩风险叫做“库存风险”,就是一些企业囤积的原材料(比如铁矿石、有色金属)在经历国际市场价格暴跌之后潜在的贬值损失,或许将在年报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只能说,在经历了18年未遇的股灾之后,在已经出现200多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2%之后(历史证明,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之后股价仍可能会出现20%、30%甚至更多的跌幅);在政策的累积效应可能缓慢释放的阶段,像海螺水泥这样懂得在行业低谷时悄悄通过收购扩大地盘的优秀公司已经值得关注了,能在政策投资中分得市场份额的公司已经可以建仓了,只不过大盘到底是否见底还需要时间验证。
因此如果投资者有决心做一个长线投资的计划,那么操作上可以开始逐步建仓加仓,仓位暂继续控制在5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