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式下,“三农”问题呈现出新的矛盾和困境,尽管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民并没有过富裕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尤其而来的是农民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巨大压力,如果农民压力无法得到缓解,就影响农业发展,整个农村再次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笔者认为,目前农村改革中的重点不在土地上。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业水平,首先要认清当前农民面临的问题,要知道他们在盼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动力在哪里?
笔者出生在青海农村,对这里的农村生活较为了解,为此,结合青海农村为农村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继续保持“大包干”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并根据地域特性发展经济农作物,在鼓励农民个体发展种植特色农作物的同时,发展“农户+土地+公司+专家”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域特性,发展特色农产品经济,在提高特色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保证其销路,提高农民收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发展。例如,乐都县可以成立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公司),农户带着土地入股,成为基地(公司)的股东,统一种植品质优良的紫皮大蒜,农户可以被纳入基地(公司)的工人,在发展中基地(公司)聘请相关种植专家进行种植指导和病虫害防止,并通过各方渠道保证紫皮大蒜的销路和价格,最后根据土地情况进行分红。这种模式在外地已经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逐步解决了农村农户分散经营、信息不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另外,还可以逐步发展大蒜加工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深入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向农村引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村干部待遇,加大农村干部奖惩制度,严防农村腐败。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农民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放,农村干部水平普遍低下,农村行政管理落后,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对农民的引导不够。笔者认为,目前国家将大学生进村当村官当作一种解决就业的渠道,但这些大学生工作三年后就要离开农村,将当村官当作就业的奠基石进行二次就业,在农村已经初步摸索到一些管理和发展经验的大学生离开农村后,又有新的大学生再到农村进行学习和摸索,这实质上也将农村当作一种实习基地,并没有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真正输送到农村。为此,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深入农村工作,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在农村奉献的同时更应该享受到比城市高的工资待遇,同时加大奖惩力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是减少生产资料价格和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但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大副上涨不但没有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加重了农民负担,同时,尽管城市市民普遍认为蔬菜、肉类价格都有所上涨,但实质上农民并没有从中受益,城市蔬菜几毛前的蔬菜在农村田间收购时仅为几分钱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为此,既要考虑保证城市低收入者能够吃到菜,又要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考虑降低农产品进城转运中的中间差价,同时对蔬菜进行等级分类和进行深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