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问题:互联网上,谁在点击那些广告?最近上的一些文学网站,甚至个人BLOG中,都开始加入百度或者GOOGLE或者阿里联盟的广告链接,要么基于浏览CPM产生价值,要么基于CPC产生价值,而点击在这些个人站点上更是处于主要模式,那么是谁在点击这些广告呢?
排除作弊的做法,虽然我们必须承认作弊点击是很常见的,而且很有效果的,毕竟作弊点击的研究意义不大。我不知道监测广告流量和投放的公司是如何做的?也没有从我所接触的广告的行业调研报告中看到相关的信息。通过百度或者google检索“谁点击了网络广告”,除了被转载多次的来自译言的文章“Who clicks on ads? And what might this mean? ”(原文地址:http://www.zephoria.org/thoughts/archives/2007/12/03/who_clicks_on_a.html;译文地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39581/11835)外,并没有太多的文章值得我参考和借鉴,但是这篇对美国网络广告点击的认识,也足够让我学习和理解,并借鉴到国内。
1.一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Dave Morgan(来自Aol全球广告策略部门),撰写了一篇他们正在进行的关于“谁点击了网络广告”这个问题相关研究的日志:
哪些人点击了网络广告?事实上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并没有点击网络广告,而那些点击了网络广告的人也根本不能代表真实的网民群体。
以单月数据来统计的话,99%的网民不点击网络广告。只有剩下的那1%的网民会点击,并且他们中的多数人每月仅点击一次网络广告。另外,1%点击网络广告的网民中仅有五分之一的人会在一个月中点击多次,这一丁点的网民便组成了网络广告点击者中的绝大主体。
哪些人是综上所谓的“网络广告点击者”?首先,女性是这些人中的绝对主力,其数量相对可以占到男性群体的2倍。其次,这些人年龄相对稍长。再次,这些人绝大多数来自于中西部,部分集中在Mid-Atlantic州和新英格兰州。那么这些人在上网的时候通常更喜欢浏览哪一类的内容呢?意料之中的,他们更喜欢浏览赌博类信息多于浏览其他网络上的内容。没错,这些人和那些倾向于使用直邮服务和乐于参加电话销售的人属于同一类人群。
2.我的主观体验与认识
看完这样的报告,我在想,国内是否也是同样的状况呢?或者比例更低。在我所接触的圈子里,看广告的人应该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吧?不过,我是会看广告的,也会点击广告,基于我对设计的美观和漂亮广告的纯粹欣赏,更基于我对信息的需求和判断吧,尤其是知名品牌的广告,我更加会点击。那么这样的广告会是什么呢?旅游信息、数码产品、汽车和地产广告、户外产品和活动,还有培训和讲座信息。
很多时候,对旅游信息和户外活动广告的点击,是出于对那个地方的向往,处于已经了解了当地的玩点和看点,也许想知道更多的折扣信息或者说邀约到更多的驴友吧?去年4月香港之行,正是出于点击携程的广告,才在网上约定了几个驴友一起前往香港的。 数码产品、汽车和地产广告,不能不说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他们设计的精美和创意,看上去感官非常舒服。基于平面设计、视频、音频多种元素组成的广告,让我很喜欢,但是我很少通过看这类广告而产生购买愿望。毕竟理性上来讲,我还是更加注重实物在功能、价格和外观方面的综合比较,不过广告确实提高了很好的备选物品。 当然,我并不会从个人的行为模式出发,就判定像我这样点击广告的人会有多少?或者说和我怀有同样点击广告缘由的有多少?但起码我觉得我是网络广告的体验者。那么其他人又为什么点击广告?会点击什么样的广告呢? 这些点击动因的背后,那些点击广告的群体,是否有着什么明显的、可区分的行为心理特征或习惯呢?其实是很难区分的,毕竟这些动因区别太大。不过还是有些共同之处的:他们喜欢物美价廉或者免费的商品,但他们不一定就是低收入者;他们习惯接受朋友的推荐,习惯网络查询商品信息,自我决定意识不够,容易并乐于受到外界影响;他们喜欢互动、交流和分享,乐于进入SNS这样的社区或者论坛,寻找自己的那个圈子,然后打上某某标签,这些标签说不定就是某类商品或者某个产品的爱好者,最常见的比如苹果产品的热爱者。 点击广告很有价值,容易得到广告主的认可,但是越来越多的点击作弊,让CPC面临着信任危机,如何重拾信任?去寻找或者聚集那些主动点击网络广告的用户吧,他们分散在各个角落。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但我算是一个CPC用户者吧。
首先当人们有迫切和强烈的购买欲望的时候,会点击广告。尤其是运用搜索引擎工具的时候,会带来大量点击广告的产生。尤其是大宗物体、个性化物体的商品类型,比如电器、比如衣服,人们会一次次的点击与挑选,进行多样的对比。
其次当人们喜欢物美价廉或者免费物品、甚至渴望赢取什么礼物或者奖品的时候,会点击广告。不能不说那些书、数码产品之类的折扣广告很吸引人,而免费赠送物品的时候更是会吸引大量的人气。
然后是出于对那些外在不是广告、内在实质是广告的无意识的点击举动,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软文广告了,借着推荐、体验的名义,这些写手们在为自己赢得收入的同时,也包装着广告,让人们自觉不自觉间就点击了广告,而这些正好进入了流量监测系统。
最后,或许有人无聊的时候,或许有人发泄的时候,或许对广告讨厌之极点,又或者处于研究的需要,一些点击广告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