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四章)


 

                        (作者:胡志平)

 

 

04  信息不是“标识”更不能等同“意识”

 

在阐述“信息”概念的第二个理论要点中,我们插入一段,讨论与信息密切相关的某些科技概念其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区隔。

信息与“数字化”的唯物论关系是什么?

在这里,应该纠正国际信息论大师们在“信息”概念上,对哲学和自然科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明确指出: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介质运动方式来确认介质运动作为信息方法的编码或计算,并选择介质运动方式达到人工信息传播目的。但是,当人类有了人工信息之后,绝不可因为人工数字化“标识”的伟大技术作用,而为“信息”戴上“意识”的光环,使唯物论面临颠覆性挑战。

我们不能否认:当某一种介质运动还没有被人们自觉利用为信息方法,没有明确定制和发明它的算法手段和传递手段时,它仍然要在物质之间实现它的自然信息传递功能。比如,自然界自古存在的生命遗传信息,等等。所有自然的介质传递在其运动过程中,都自然存在着以时间排序或空间排序为本质表现的粒子串或粒子结构的运动组合。

文字,是碳素水分子等不同粒子的笔划排序,所以才能“王码”数字化;小原子,有运动排序规律,所以才能发现它的数字化结构式;遗传因子有自己的时间排序组合(俗称“基因突变”),也有同一时间内空间排序和编码(俗称“双螺旋结构”);同样,矿物元素也有被门捷列夫所发现的表现为“周期率”的总的排序组合和编码规则。正因为物质运动的规律全部是以时间和空间的排序和编码来体现的,人类才有可能把其中的介质运动用“数字化”算法手段表达出来,并把介质运动过程中的排序规律和编码规律定制为技术层面的所谓“标识”,接着,又简单、粗放、错误地把所有“标识”当作“信息”。

实际上,“数字化”算法手段和手段的标识,它只是人工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数字化是信息这种介质运动引起他物产生刺激反应时,为人所制定的便于人工参与识别、便于人工参与程序化操作的外表形式。我们打个通俗比喻:鸟语声声――这是鸟儿们相互之间传递的某种声波信息,起初人们听不懂,鸟儿却能感应。后来人类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的鸟叫声可反映鸟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条件反射。于是有军事人员就模仿这种不同情境下的鸟语声,来替代隐蔽条件下的军事联络呼叫声。对这种“标识”的转换,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秘密联络信息的“鸟语化”。它与“数字化”功能一样,是为了方便自己人识别、方便自己人操作的外表形式。

任何介质传递的运动组合,均可以为其制定各种各样的便于识别的外表形式或表达方式,诸如适应声波介质运动组合和光谱介质运动组合的“英语化”、“汉语化”、“手语化”、“旗语化”,都是信息的外表形式。如果阿拉伯古人最初发明阿拉伯语时,他们一定要把数码“1”定义为代表两个数,要把数码“2”定义为代表一个数,沿用到今天,人们依然会习惯,不过是将发出的声波改改口罢了:2134567890。因为数码只是一个便于统一识别的定则,只要计算同一个数据的数码定义规则不变,就不会发生计数错误。同样,我们平常通用的十进位制不会出现计数错误,而电脑与人可以共同识别的二进位制也不会出现计数错误。标识统一,标识定则不变,全社会共享才方便。

所以,“数字化”标识代表的只是信息的识别定制和识别规则,人类也只能为信息制定识别规则、定义标识,却不能随意改变自然介质传递的运动组合规律;只能根据已经识别的介质运动的组合规律有选择地制定表达方式,却无法随心所欲地让电子运动组合规律也快乐实现“旗语化”,幽默实现“鸟语化”。西方科学家为什么不选择十进位制来使电子信息实现数字化呢?因为十进位制不符合电子介质的运动组合规律。那么,符合二进位制的电子运动组合是否就是较先进的信息?同样不敢过早下结论。说不定五进位制、八进位制可能会适应更先进更高效的新的介质运动组合计算法。

可见数字化这种识别定制和规则仅可以侧面反映信息的特征,而信息的完整的、本质的属性仍然是介质运动的自然规律所包含的自然信息,在其运动过程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时间和空间的排序和编码。可以说,没有自然的介质运动和它自身携带的时间排序或空间组合形态的编码规则,就根本没有人类今天可以迎来的“数字化”信息时代。

还要强调:一定历史阶段的数字算法手段,只能表达并代表当时历史阶段的科技进步。数字化的定义和表达,常常经不起辩证逻辑的检验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检验。比如:当代自然科学家发现了质量等于“零”的微粒子,又发现了质量是虚数、是负数的微粒子――“快子”,其运动速度是超光速的。西方哲学家为此兴奋的不得了,以为可以打乱以前所有哲学时空观,使数千年来的哲学智慧一夜之间都成了垃圾思想!可就是没想到数字本身有没有存在根本性缺陷?

应该说发现“快子”是值得高兴的事,而发现“质量为虚数的快子”则是科学史的悲哀。笔者很想询问:对这样的发现,有没有想到过古代科学家最初对物质质量“零”的定义,是不是受限于当时的认识条件和当时的数字化眼光呢?比如,对“温度”的定义,摄氏定义的“零”度,而华氏却可以不定义为“零”。两种温度“标识”虽然不同,并不会使我们在知冷知热中产生误解。

再比如,我们的古人为了获得一本较为准确的历法,仅一年初始的“元旦”这一天就定义了数千年才基本搞定,且还不敢肯定公历“元旦”那一天真的就定的准确无误。同样,过去的人们一定要把“光子”的光速和与之对应的静止质量定义为“零”,那就难保后来发现什么新的微粒子,怕没有一个正常“值”可以为其定义了,于是就加一个“-”号,人为地使其成为“虚数”。

2008年加注:科技报道证实,强子对撞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投入运行实验的五大目标之一,就包含了要重新建立更微观领域的质子质量标准数字化模型的科研计划。笔者愿此一目标能够达成,同时也提醒,在强子对撞机所能建立的质子质量标准数字化模型的探索前方,还有需要更深入探索的粒子质量奥秘。“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语,马恩全集三卷562页

科学探索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如果有一天,人类忽然发现从古代沿用至今的数字算法手段,其所初始定义就存在着根本缺陷,数字化体系必须从头建立新的标准才能适应宏观和微观科学领域的无限探索,那我们的脑神经记忆系统会不会因此全面崩溃!

中国博客网2005年4月20报道: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系列现代物理学理论曾经改变了科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其中包括狭义相对论。但是100年后的今天,有科学家居然发现狭义相对论是错的。在英国华威大学举行的2005物理学会议上,剑桥大学天文学院的迈克尔· 墨菲教授说:作为一系列科学理论运算的基础和不变的准绳――狭义相对论的公式和结论存在着一种误差,他指出:光在传播到地球的过程中,最初的能量被宇宙精细结构逐渐吸收,光速逐渐变慢,原公式误差大约是0.001%。也就是说,爱因斯坦之后的众多理论推理和数字公式都需要加以修正。

任何科学技术都不是至高无上的,其大前提均存在着可能的缺陷,在同一个大前提下连续运用数学逻辑推理最终会走向错误。不过,实事求是的哲学智慧,可以力挽濒于崩溃的科学体系重新建立不倾的大厦。

科学需要谦虚态度。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所有的数字化定义,都带有当初数字出现时的认识范围所不能摆脱的“值”的定义局限性。而宇宙之大,物质之多样性,远远超出了当时发明数字的阿拉伯人的想象力。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之外有银河系,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大的星系,天外有天,银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同样,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为介质运动定义数字化,而我们识别了什么信息,才能为这种信息定制其适合当时认识条件的数字化编码。信息是客观的,识别信息的数字化是一种技术(标识)手段。

不懂哲学的科学家是巧匠,拥有先哲智慧的科学家是大师。

从这里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国外正在流行的自然科学教科书给予信息的定义都是错误的。我们人类,绝不可有了“数字化”算法手段就忘了介质运动的根本,就以为是意识创造的“数字化”在统治社会,是人工标识在统治人类,而不承认介质运动规律所体现的自然排序和编码属性正在决定人类的科技发展方向。应该说,把“信息”仅仅理解为意识形态的算法手段和技术层面的标识,对自然科学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对社会意识形态崇尚科学精神也没有好处,它只能把人类社会逐步引向服从主观意志和主观定义的“标签化时代”。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将会提醒全球科学家:有的自然介质运动规律也许要等一万年,人类才能看到它作为信息传递时的某一个周期率,即:它的“时间排序”规律;有的则因为生化介质组合成分过于复杂,科学家们在分离基本成分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也要等较长时间才能看清楚某些介质运动过程中的空间排序和编码形态。但是,不管怎么说,介质运动作为自然信息传递,不论有没有被人类发现它的“数字算法”手段,它照样要传递,照样要针对他物实现它的排序和编码的运动刺激反应。同时,所有自然信息又照样可以在被人类破解其排序规则和编码规则之后,被经常性地利用为人工信息。

这就是笔者对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既传承又创新的理解。

信息和信息量,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客观的介质运动,信息量是人们对信息运用数字算法手段的识别。信息量的数字化标识,属于意识形态。可是,文字――这种特殊符号究竟是物质的介质属性,还是彻底的意识形态呢?应该说,它作为信息的一种,首先是视觉响应了它的光粒子的波动,不然,什么符号也看不见,然后才是它的笔划(也是物质微粒)排序,早就为人们规定了固定含义而对能够意识到它的人表现为意识形态。同样,网络虚拟世界的物质基础仍然是电子介质运动。

在此,笔者再次对信息概念的发明者维纳先生表示敬佩。他不能完全概括信息的本质,但是他却能够就自己已经理解的某一部分来捍卫信息的科学尊严,请再听一听那振聋发聩的声音:“信息就是信息,它不是物质也不是能”!

笔者认为:介质的运动或介质的传递是信息的第二特征。在第二特征中,我们看到信息的内涵包含了介质的各种运动方式和传递方式的特定含义,这是用单纯的“物质”概念所不能涵盖的含义。但同时,笔者对美国科学巨匠维纳也表示适当遗憾:由于维纳的上述呼吁,并没有相对应的另一边缘的概念判断,因此也对全球哲学界产生了消极影响。许多人因这一权威论断,又简单理解为“信息不是物质”而是“标识”。笔者感到,维纳作为科学家是伟人、是巨匠,作为哲学家则没有自觉掌握辩证逻辑的两个边缘需要对等判断的方法。

从信息的第二个特征中,还可以看到物质世界有关介质传递的进化路线和大致演变过程。这个路线和过程就是:物质世界的文明程度越高,人工介质的传递(信息)伴随的能量就越小,同时,所传递的信息量反而越大。

这一普遍规律的一般公式是:

 

                                  信息量(秒公里)

信息进化比量关系= ———————————

                                         介质能耗量(秒公里)

 

                           IQ km/s

                 ————————

                        IE km/s

 

从公式中可以推想,在茫茫宇宙没有文明开化的混沌时期,“宇宙宏观”曾经花费了多少巨能,经历过多少次物理和化学方式的介质条件刺激,经历过多少次巨大碰撞、爆炸、汽化、蒸发和剧烈反应,才能够把孕育着生命遗传信息的介质一点一点繁衍到地球上来。

通过公式,我们也能够把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加以前后比较:两千年前,如果把中国的竹简书卷全部运送到英国,得用多少骆驼(换算成载重能耗),得耗费多长时间才能走完上万公里的路程?那些沉重的竹简究竟含有多大的信息量?而如今,把整个英伦岛大不列颠图书馆的信息传到世界各地,也许只需要一天时间!人工信息的进化比量关系可以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新数据,它也是衡量全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只有把物质世界的所有介质传递均看作是“信息”,人类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究竟是怎么被大自然孕育出来的,而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恰恰可以循着信息进化比量关系所瞄准的方向,大踏步走进充分利用物质世界所有先进介质条件的自由王国。

我们用两个章节讲述了“信息”概念三个理论要点中的前两个,而能够综合看出信息“主特征”的则是下章阐述的第三个要点。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