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了美元的陷阱----吴先生de分析
清晨,读到吴敬琏先生的分析,我的头脑也清朗了.我读的是<<吴敬琏:出口导向政策酿苦果我们掉进了美元的陷阱>>.考察当前中国经济状况,一要从全球经济体系来考察,二要从周围邻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来考察.这样才能看清中国当前的处境.
吴先生的分析,摘要如下:
2008年,世界经济环境非常复杂.我们应该非常谨慎----目前的全球经济体系是有风险的,我们不要自己陷进去。
如今的全球经济体系,首要一点,是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个特点,滥发美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美元成为唯一的世界储备货币。美钞一弹,铮铮作响,世界各国都认为它是真金白银,于是出现世界性的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好像到处都是钱,但这张钱其实就是一张纸。
但到底还是陷进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一个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的,就是十七大讲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这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最先提出来的,他们叫做“经济增长方式”,国际上叫“经济增长模式”。问题是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都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用过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就是靠资源的投入、特别是资本投资,来驱动和支撑经济的增长。这就是苏联提出的所谓“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套东西,苏联吃了苦头,我们从“九五”开始就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但直到现在成效不明显.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没有出现1958年以后那么严重的困难,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用了东亚的一招,来弥补它的缺陷,这就是由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政策。以日本为例,日本50年代(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取得经济高速增长。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一定会造成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降低。一方面,使劳动者收入提高得很慢,另一方面,社会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运行上出现问题。从日本开始,东亚很多国家就用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出口导向。出口导向有两个主要的政策工具,一个是制度保护(如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抑制进口。另一个手段,就是把本国货币的汇率压得很低,以此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政策。特别是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深度贬值以后,应该说运用得很成功。用出口导向政策,竞相发展对外出口,把富余、廉价的劳动力搭在产品上,卖出去。
可是,东亚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在成功执行了这种政策10年、20年以后,都出现了问题。
利用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这个特点,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用出口来弥补内需不足,支持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发展一段时间后,就出现问题了,需要进一步改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故事,都讲述了它们在经历了进一步的改革后,实现转型,走出困境。
那么,改革的要点在哪里呢?就是实现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根据供求形成利率以后,就不会出现上述东亚国家都曾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外汇存底大量积累,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条件变差。因为本国货币规定的汇率很低,借助低要素价格和低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花费很大的气力,搭上了资源和环境,但得到的实惠不多,东西卖得很便宜很便宜!所以在美元储备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美国一旦受不了,它(美元)一贬值,辛苦赚来的钱就缩水了。
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要动它很困难。
到2006年12月,我们的外汇储备就到了1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很多人很高兴,但是经济学家很忧心。因为这1万亿美元,是中央银行要拿出8万亿的中央银行货币,中央银行货币在经济学上叫“高能货币”,从央行出来一块钱“高能货币”,由于乘数效应,在国内市场上大概会形成5块钱的购买力。8万亿的中央银行货币形成的购买力就是40万亿人民币,40万亿的货币出笼,就形成了流动性泛滥。流动性泛滥,谁都高兴,因为大家口袋里都有钱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就只会形成三种可能的结果。
第一种可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暴涨。这个时候大家也很高兴,大家都赚到钱了。但这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天下没有不破的泡沫。第二种可能,就是消费物价上涨。消费物价的上涨,一般时滞比较长,起码两年以上。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资产泡沫和物价上涨同时来了,兼而有之。中国这两年的问题,就是第三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问题集中爆发了。
所以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因为贷款不够,就放松银根。银根放松的后果是,大家手头宽裕了,可物价就是下不来,资产也会相应缩水。我们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因为物价涨势太猛了,今年年初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超过8%,这在国际上是严重的通胀。怎么办?管制!但现在出现一个现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CPI倒挂了,就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价格跟消费市场价格倒挂了,PPI到了10%以上,CPI倒是下来了。中间的空当在哪儿呢?目前是在生产企业身上,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很多企业受不了。所以,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头疼医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