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救市计划将重创中国经济
王杰律师
2008年10月,历经波折,美国参、众两院最终通过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法案核心是,遇困的金融机构向财政部出售问题资产,其中多为贷款抵押债权,财政部将为此准备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金。为安抚大众,政府还同意向中产阶级提供高达1000亿元的税项宽减,并提高联邦存款保险的上限,救市所涉总金额约合8500亿美元。
这项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计划,虽然在短期内振奋市场信心,但在长期,王杰律师认为这项救市计划的通过将成为加深全球金融危机,助动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次级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仅是因个人房贷信用违约、次级债持有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而引发证券市场金融危机,造成全球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紧缩危机面逐步扩大,全球金融机构跨国并购、美国政府出台救市政策正在将全球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全球金融机构在华尔街陷入危机的过程中展开了新一轮全球金融抄底并购。这场正在进行或将来继续发生的并购热潮将华尔街危机引向抄底金融机构所在的国家。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向衰退的过程中,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并没有停止,全球金融并购在全球经济触底复苏前展开,只能是引火烧身,华尔街金融机构倒闭风暴将通过全球并购引入其他国家,王杰律师预计,2009年二季度,全球金融机构的倒闭潮将把世界经济推向大萧条。
对于一个长期财政赤字,私人储蓄为负的国家而言,美国政府大规模的运用财政资金救市,除了增加美国对全球的债务负担,在更大程度上将进一步推动美元资产的贬值;如果美国不向全球进行筹资,只能增加美元的印刷量,同样会导致美元资产贬值。美元资产贬值对于储备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而言,将造成巨大财富流失。现在,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无论美国是否减税,美国的财政收入将伴随着经济衰退而巨减,美国政府正在丧失偿付债务能力,美国政府将在救市过程中陷入破产。如果美国政府陷入破产危机,协助美国政府救市的国家将共同走向破产危机,正如华尔街投行多米诺骨牌般地走向危机那样。
全球政府救市表明,各国政府正在由市场监管者走向市场参与者,政府不再是市场的外在因素。政府动用公共财政参与市场,势必弱化公共财支出,从而导致需要救助者得不到救助,而投机者则获得短暂满足。各国政府的救市行为是否会变成为投机者的胁从姑且不论,单就政府增加市场流动性的过程就足以导致滞后于经济下滑速度的通胀将更加滞后于经济下滑速度,造成通胀下降的肠梗阻,从而加速了全球经济衰退进程:考察各国政府每一轮救市,除了增加全球生产成本,也在为全球消费萎靡增加预期。次级债爆发以来,这一过程已经在各阶段危机救市过程中被反复证明。
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有助于全球经济急救市场信心,但市场并不是完全以依靠信心就能够获得拯救。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观点来看,本轮世界经济失衡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失衡,并非仅仅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失衡。单纯通过金融市场的矫治,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发展中国家的产能过剩危机是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只解决金融危机,产能过剩危机同样会将整个世界拖入大萧条的陷阱之中。
在全球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深化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在本轮全球救市过程中受到重创:
一、为了对冲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冲击,国家适度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救市,并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其后果是国际避险资本流入国内套利,增加国内流动性,导致国内货币政策无法向实体经济倾斜,反通胀、保增长的货币政策将陷于通胀绝境。
二、美国新一轮救市与全球新一轮并购将扩大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和广度,当更多的发达国家陷入金融危机时,我国对外出口需求将进一步萎缩,预计2009年的二季度,国内三分之一外向型中小企业将倒闭,三季度将有一半企业倒闭。
三、美国救市将进一步导致美元资产贬值,对于外汇储备高达两万亿的中国经济而言,外汇储备损失将导致我国国际购买力下降,在全球经济通胀滑落滞后于全球经济下滑速度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国内产能过剩危机不可避免,如果出现资本大规模外逃,后果不堪设想。
在货币政策失灵,全球经济衰退的大通胀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学界将希望寄托在国内财政政策方面,王杰律师认为,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将显得困顿无力。其一、对于国内投资,成本上升和消费需求的制约已成为瓶颈。以财政政策维持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只能对陷入困境的发达国家构成补贴,短期,除了增加资源与环境成本,并不能增加就业者的收入,无助于内需增长,长期,一旦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萧条,外向型企业的倒闭只是必然;其二、以财政政策扩大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支出,但受基础体制影响,教育、医疗、社保改革滞后且阻力较大,多年改革积弊难除,市场内需短期内何以构成。其三,财政支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过去国内经济相对封闭时期拉动经济增长,反经济衰退的有力经济政策,但时过境迁,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已显得毫无经济意义。如果将国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势必推动国内钢铁水泥石油等原材料、动力价格的上涨,从而对私有部门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反而会导致国内投资下降,形势严峻时或造成资本大规模外逃,导致国内经济崩溃。
在2009年中期之前,国家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必须审慎慎重,如果中国经济陷入产能过剩的危机困境,资本外逃将成为必然。在热钱量聚的国内经济环境下,看起来庞大的外汇储备或不足以应付危机爆发,中国将有可能陷入拉美式经济危机,而不是东南亚式金融危机。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要规避本轮经济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多维改革措施将胜于经济调控措施。
经济改革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后续改革不应再具有局限性,纯经济改革已无法改变这场旷世危机。
政府拯救股市的行为作为对冲全球金融风险冲击的短期措施是积极的,但不是稳定经济的根本,救市措施过度,将加剧国际游资暗道流入,增加流动性,推高通胀,引致实体经济下行加速,利多异化为利空,酿成暴涨后的新一轮杀跌。
作者单位/甘肃太平洋律师事务所
观点碰撞: 新华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将与经济体制改革一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