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安徽农村访问的意义?
文/潘军强
金秋十月,我在回家途中看到了处处是稻黄豆熟、瓜果飘香。农民正忙于收割,一派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想起童年往事,今昔对照,变化巨大。
这些变化源自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因为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展开的。自1979年开始我国农村改变了以往生产上大群人共同劳动、分配上平均主义的做法,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种生产责任制最初为安徽风阳小岗村18个农户所采用,因而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那么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安徽农村经济有没有摆脱贫困的面貌呢?
1998年,小岗村“大包干”二十年,但村庄依然是“江山依旧,旧貌犹存”,事情出现转机的是:就在小岗村迎来“大包干”二十周年的时候,当时国家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要来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小岗村视察了,这时安徽省委和风阳县委为迎接江泽民总书记的到来,马上把小岗村的小学给开办了,墙也带彩,路也变平,“大包干”的展览馆也冒出来了,两排冲天的蜀桧也平地而起了,家家户户电话也通了,厕所也变了,也都喝上自来水了。小岗村由“温饱”一下变成“小康”。
如今“大包干”将近三十年了,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安徽农村依然处在贫困、温饱的基础线上徘徊,安徽有1000多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发达地区寻找生计,农村看到的情景尽是“老、弱、病、残”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的面貌呢?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长期不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党和政府要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最关心的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不断得到改善。各级政府要对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高度重视,继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要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仍在制度改革上。
胡锦涛安徽农村访问的意义就在于表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国家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不断总结经验,出台农村改革方面新的决策和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