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们(原创)
大揭秘:全国高考作文出题“软约束”潜规则之嫌(一)
2003-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出题隐情一席谈
价值中国环球资讯专栏作家 陈绪国
我国恢复高考经历了31年岁月熏陶,高考作文出题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教育部及各省市考试院站在作文考试改革的最前沿,做到了与政治、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做了一些实验。从出题、命题到阅卷、评分、录取工作尽量保持客观公正。但从客观上确实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难题,在处理一些难题时却带来了新的问题。最大问题在于,为满足考生“作文自主权”,衍生出潜规则的“软约束”机制,对于高考作文标准化、规范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正视这一敏感的话题,以便抛砖引玉。
所谓软约束,指高考作文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各类题型,没有恰如其分地出材料、出话题、出条件,或者出的条件与之不对称,丧失了一定的约束力,致使答卷、改卷双方之间出现了自由涣散和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高考作文标准化、规范化,从某种程度上有悖于高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与改良高考作文制度产生挈肘作用。
本文所指的软约束,主要是指作文出题的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形式条件即文体的自由散漫。如规定: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寓言外文体自选等几类,基本上属于文体写作自由化。二是写作内容条件即中心思想的自由散漫。如在“文体自选”前提下,规定立意自定,或自主确定立意,基本上构成对某些不知底细考生的误导。三是写作方式角度条件即中心思想变量的自由散漫。如在“文体自选”前提下,在话题作文中规定自定角度,也能构成对某些不知底细考生的误导。四是,在“文体自选”前提下,不适当地规定题目自拟,也属于软约束的考量对象。以上四个方面属于增项式软约束。另外,还有减项式软约束,如减少不得抄袭,不得套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等规定,均属于常识性减项,属于文章批改法则的减项就更多、更加不为人们所注意。另外,缺乏不同文体、素材、题材作文的衡量标准,判分时主观弹性很大,久而久之成为潜规则。
一般地讲,对于非命题作文而言,赋予考生自拟题目的自主权是正当合理的。如果在文体全部自由选择或大体上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联动效应和多种变量,由正约束蜕变为软约束。同样地,立意自定、角度自定也与文体自由化写作条件相联系,与文体写作自主权的扩大而扩大,会发生“量变质变”。
软约束是弹性约束,是相对于硬约束和规范化、标准化约束而言的,两个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范畴。
笔者从2003年以来全国新课标、非课标地区高考题组,包括全国统一出题组(2省至9省联考)70篇高考作文题目中,发现了具有大量全局性的考题软约束的例证,分述如下:
一、增项式软约束
(一)四项式软约束
1.强四项式软约束
包括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广西)四川地震话题作文,搜狐教育网2008年6月19日一网友称这是今年“最烂命题”;2008年全国卷Ⅱ(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老鹰和海龟”材料作文,搜狐教育网2008年6月19日一网友称这是今年“最佳命题”,但在225条原创评论中,大多数网友对此不感兴趣或持批评态度。笔者肯定命题中提倡保护珍贵动物的定向,而对于作文软约束表示关注。2006年全国卷Ⅱ关于纸质书和网上读书材料作文。2007年宁夏、海南化学博士灵感材料作文,2007年宁夏、海南老鹰和小羊材料作文等。
2.弱四项式软约束
包括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2008年辽宁“青年人价值观”材料话题作文,2007年浙江“童年”材料作文,2006年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话题作文,2005年浙江“一叶一世界”话题作文等。
(二)三项式软约束
1.强三项式软约束
包括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2007年全国卷Ⅱ歌手与白血病大学生慈善事迹材料作文。2005年全国卷Ⅰ玻尔教授灵感与成功秘诀话题作文。2004全国卷Ⅱ“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作文。2007年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作文, 2005年山东“双赢”话题作文,2004年山东、全国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话题作文。2007年湖北“学会母语”话题作文,2006年湖北以“三”为话题作文,2005年湖北“出与入”的材料作文。2006年四川以“问”为话题作文。2006年福建出三个话题(选一)作文,2005年福建按图解说作文。2006年安徽以“读”为话题作文。2006年江西“雨燕减肥”话题作文,2005年江西以“脸”为话题作文。2005年琼宁、全国Ⅲ以“忘记与铭记”话题作文,2004年海南、全国Ⅲ“看到别人与看到自己”话题作文,2004年宁夏、全国Ⅳ“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话题作文。2005年广东“纪念”话题作文。2003年粤鲁琼宁、全国韩非子寓言材料作文等。
2.弱三项式软约束
包括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2008年辽宁“青年人的价值观”话题作文。2007年重庆“酸甜苦辣说高考”话题作文,2006年重庆以“走与停”话题作文(作文2题)。2006年山东以诗歌“星星”感想作文。2004年广东以寓言“冯妇”材料作文。
包括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2008年江苏命题作文“好奇心”。2007年北京以唐诗中细雨、闲花为材料感想作文。
包括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或戏剧外文体不限。如:2005年江苏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作文。
(三)二项式软约束
1.强二项式软约束
包括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如:2008年湖北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2008年安徽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2007年江西两个“语文情感”命题选其一。2007年安徽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
包括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2008年宁夏、海南以小兰和妈妈爱鸟为话题作文。2008年四川以“坚强”为话题作文。
2.弱二项式软约束
包括自拟题目,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如:2008年北京作文1题“石头和杯子”材料作文。2008年山东以“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2008年浙江话题作文“感受城市和乡村”。2007年广东以“传递”话题作文,2006年广东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作文。2007年上海春招“来与去”、“记与忘”、“聚与离”类材料话题作文。
包括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2008年重庆命题作文“在自然中生活”。
(四)一项式软约束
1.强一项式软约束
包括文体自选。如:2007年四川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2006年天津命题作文“愿景”。
包括不限作文文体?如:2008年福建据三人买饮料的情景写一篇作文。
2.弱一项式软约束
包括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2008年广东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不’”。2007年天津命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2007年辽宁命题作文“我能”,2006年辽宁命题作文“肩膀”。2007年福建命题作文“季节”,2005年天津命题作文“留给明天”。2006年北京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2005年辽宁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年重庆命题作文第2题“自嘲”。2003年全国春季命题作文“水的联想”。
包括“不要写成诗歌”。如:2008年上海命题作文《他们》,2007年上海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包括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如:2008年天津命题作文“人之常情”。
(五)出得比较好的试卷
以上列举了完全不限制和基本不限制文体写作的例子,约占抽查数的91.43%。只有约8.57%的考题才限制文体的写作。
大多数试卷不限制文体写作,似乎成了公开的秘密。有些试卷保持自己的特色,一树独帜,明令限制文体,却不为人们所知。
通常高考作文,一篇文章严格匡定在记叙文、议论文两个文体之中,限定“1定1”或“2选1”为适宜。另外,说明文、看图一句话作文等类小作文,一般不会将文体混淆,不属于此处的考查对象。
1.限制为一种文体写作。(1)书信体。如:2008年江西漫画作文指定书信体。(2)议论文。如2006年湖南“谈意气”,2005年北京命题作文“安”指定议论文。
2.限制为二种文体选择一种写作。包括写作议论文或记叙文。如:2008年湖南读韩愈诗“小雨与春色”感想, 2007年湖南话题作文“诗意地生活”,2005年湖南话题作文“跑的体验”。
二、减项式软约束
(一)考风考德方面的减项
包括应当引导考生不得抄袭,不要套题,不要披露家庭、学校、个人信息等,试卷未作如此规定为减项软约束。
为了使每年的高考作文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将一碗水端平,有些考试院在出作文题时,针对题目内容、类型附加了一些禁止条件。如不得抄袭,不要套题,不要披露家庭、学校、个人信息等,这些约束条件是防止作弊、投机取巧的必要手段。当出题时需要附加这些条件时,出题者却未曾附加,便属于减项式软约束。
从2003-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出题的过程来看,许多试卷未将此类道德约束规定下来,使得抄袭风、套题风、投机风蔓延,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教风、学风和考风。因涉及面较广,情况也比较复杂,此处不再点名。
有些考试院重视“三不主义”,在试卷作出相应规定(小作文此处不统计)。
1.三项式同时约束
包括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2008年安徽的出题作此规定。
2.二项式同时约束
包括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如:20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2007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2006年全国卷Ⅱ,2008年重庆、江西,2007年江西的出题作此规定。
3.一项式单独约束
包括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2008年上海,2007年上海,2006年上海的出题作此规定。
包括不得抄袭。如:2007年湖南话题作文“诗意地生活”,2007年安徽、重庆、浙江,2006年浙江、四川、重庆(第2题)、安徽、江西,2005年湖南、浙江、福建、重庆、江西的出题作此规定。
4.其他约束
包括字数约束、错别字约束。这些做到了全国统一执行。如大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800字,个别的不少于900字,每少50字扣1分。2007年以前,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现在,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为止。
2008年江西卷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以田鼠或田鼠天敌的名义给人类写信。有考生全文写成“叽叽”和“嘎嘎”,全部为错字,被判为0分。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因写错字而“首开先河”的试卷。
大作文总分60分(上海70分),200字的小作文20分,基本上是统一的。上海改卷比较严格。有的省市1年下来“作文满分状元”高达五六十个,少则一二十个。上海市近4年来才有一个满分的作文。
(二)计量标准的缺项
高考作文计分的量化和标准到底如何?要不要同考纲紧密结合?考纲要不要作相应的修改?不同的体裁、题材和素材的作文如何鉴别分类?哪些文体应当退出高考行列?全国高考如何保持同步性、平衡性和公正性?今后高考作文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涉及面太广,难以一一细说,本文仅从计量标准的缺项谈起。
1.评分标准与考纲衔接的缺项
根据教育部考纲要求,对于每个考生要能熟练地写作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并达到一定的能力等级。以E级为标准,基础等级要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白字。发展等级要求深刻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形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毕竟,考纲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没有对于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文章解分作出具体规定。考纲本身对于计量标准有许多缺项。于是,各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如2007年天津“有句话常挂嘴边”(文体不限)的作文评分表显示,简单地划分是三大类别、四个等级:内容总分20分,表达总分20分,特征总分20分。在三大类别中,各项分为四等,一等20-17分,二等16-12分,三等11-7分,四等6-0分。2008年广东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基础分共50分,其中内容、表达各占25分,发展占10分。非课标地区与新课标地区的作文评分标准是不一样的。
为赶进度,广东干脆直接将题意挂钩来计分,答了“不要说不”和“不轻易”的为一类分数,答了“不要说不”未答“不轻易”的为二、三类分数,既未答“不要说不”又未答“不轻易”的为四类分数甚至0分。统计结果,有800多考生得0分,其中一半以上交了白卷。广东的满分作文,今年有18个,去年有26个,前年有50多个。
评分标准的不规范、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成为阅卷的拦路虎,误差频繁甚至很大。早在2000年,河南考生一篇《感受美》,评分误差竟达50分。阅卷老师评为10分,认为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文章完全跑了题,照顾字体美观,送给10分。阅卷组长则认为没有跑题,文章内容与形式都很完美,打56分。专家组审查以后,得到进一步肯定,打60分满分,并最后确定下来是60分。广东的做法又是不一样的,如果三个组改卷的分数不一样,就取中位数。如此,这篇文章可得56分。
2.评分标准与文体差别的缺项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高考作文文体的软约束,均涣散得无以复加。这是一个最大、最复杂的问题。
众所周知,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法,其写作难度和价值是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以写作难度而论,最难写的是学术论文,第二是格律诗词、骈赋、文言文,第三是散文诗、古体诗、古吊唁、散曲、京剧或地方剧本、长篇小说,第四是歌词、对联、格言、哲理杂文、朦胧诗、科普作品、报告文学、写景散文、中篇小说、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法律文书,第五是评论、抒怀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寓言、创作的(成语、谜语、歇后语)、白话诗、话剧、小品、相声、节目剧本、短篇小说、调查报告、行政文书,第六是小故事、小消息、小新闻、真人真事的小小说、传记文学、读后感、日记,第七是小小说(虚构体)、访谈、书信、说明文、简单广告语,第八是便条、通知、告示、告知等小玩艺。
以写作价值而论,一般地说,学术价值高于美学价值,实用价值高于应用价值,但实用、应用价值与学术、美学价值是交叉的。如果将这么多的文体连同写作难度、价值加权换算,不知道要制订多少个加权的评分标准出来。这里面还没有包括作文的素材、题材方面的项目在内。
总的来说,属于虚构性质的文章最好写作,科技论文最难写作。作家王朔写小说,每天可写1万多字,让他写科技论文可能1年也写不了1万字,写诗词、散文也不见得能写多少;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心血,陈景润写作一篇“歌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论文耗费了十几年岁月。高考作文出题否认文体之间的难度、价值差别,搞成一刀切、大锅饭,违背了语文教学、作文写作的规律,成为历年高考中最突出的问题。
高考作文出题只能有两种选择途径:一是,在细分标准未出台或无法出台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将“文体自选”或“绝大部分文体自选”的条件惠予考生,否则会给高考公正性、严肃性大打折扣;二是,即使在细分标准出台以后,一般也只能让考生在1-2个文体中选择1个,且只能以议论文或记叙文的写作为准则,并根据出题的类型作个别调整。
应当让全国的高考进入正常轨道,不再搞“自由写作权”什么新花样了。并将这一理念、做法推广到中考、小考中去。这几年全国付出的代价、机会损失实在太大了,不能再这样折腾下去了。
湖南、北京等省市考试院以“硬约束”成功出题的经验很值得在全国推广,其他省市应当引以为鉴。硬约束是“爱”,软约束是“害”,这是高考出题作文的辩证法。
3.控制措施的缺项
以上提到考风考德方面的“三不主义”,属于常规的缺项。当出题者懂得各种文体的不同难度和价值并重视之后,就会自觉地提高控制技术,加强措施。
(1)哪些文体应当不列入高考大作文出题范围
应当规定小说、寓言、传记、游记、访谈、新闻这些文体,不再列入高考大作文题目之中。可根据需要列入200字或20分以下的小作文,但应当严格控制出题频率、次数。这不是说这几种体裁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不利于统一考试和阅卷。
根据近几年来反馈的资料来看,许多考生受到不健康文化的影响,赤裸裸地通篇描写黄色或暴力、武侠小说,不忍卒读,有的抄袭、套作相当严重,有的借写小说谩骂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有的借此泄露个人信息。平日里老师改卷,对于小说不容易把握尺度,对于此类作文更是鞭长莫及。
如果是限定在200字以下的小说作文(统一指定同一种文体,排除其它文体),可减少抄袭、套作、披露个人信息的层面幅度,并且分值不大,即使占便宜最多才20分。
全国或全省统一考寓言体大作文,不但风险性很大,而且很不适当。寓言属于神话、仙话之类的非科学、非主流的偏门文学,亦称俗文学,历史上一直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寓言具有哲理性、幽默性、短小精悍的特征,是其它文体所不及的。因为寓言太虚构了,许多人对此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出寓言考题应当慎之又慎。第一,寓言作文不应当随便与科技方面的材料混合,否则,就有不伦不类的嫌疑。第二,避免与大作文挂钩,最好出20分以下、300字以下的小作文。
传记、游记类作文,容易披露个人信息,也不宜列入大作文题目中。
访谈、新闻类文体的生命在于真实性。而成千上万个考生写的这些东西是否真实可靠,难以在计分时确定;也不可能组织几十万考生采访实习后再统一参加高考,那就会提前泄露考题了。此类文体,也只能在统一给定素材以后,考个20分以下的小作文即可。
以上仅仅列举6个文体,应当加以限制。其实是所有文体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小文体小考,大文体大考;无论选择什么文体出题,以统一性、局限性为原则(1定1式或2选1式)。而这些正是考纲和考题的缺项。
(2)太晦涩古怪的材料、话题与题目不应当列入大作文出题范围
如今年广东《不要轻易说“不”》,可能是历史上最晦涩古怪的题目。一个题目中叠加两个“不”字,可谓千古一怪题。实质上,这是一个多中心即无中心论、实用主义二元论的作文题目。
条件: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高考满分作文标准:基础等级50分,其中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
首先,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本身就陷入了多中心即无中心论的怪圈之中。就其题目而言,最适合写议论文,其次是记叙文。但谁能肯定,除了诗歌以外,什么文体都适合吗?
出题时,考官并未禁止写小说,也未禁止写性爱场景的小说。可是,今年有考生写了此类小说,并且情节饱满、醒目,相当精彩。但阅卷结果打了0分。如果是让一个作家来评分,肯定是高分甚至满分。“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不是妓女与嫖客两人的乱伦,而是两个青年男女夫妻的房事。
写小说扣题不如议论文那样直截了当,是通过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曲折表达出来的,甚至人物的人称都可以变换的。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而性爱描写是很自然的写法。历史上只有少数作家少数小说不写作爱场面。
今年广东65万考生中,大概有5%的考生选择写小说。全省18个满分作文中,没有一个是写小说的。
文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高考题目要求与客观实际脱节,必然会酿成大量的低分或0分。从这个例子中说明,未将小说排除在大作文题目之外,属于盲目之举。
其次,同一概念叠加、回环,形同拗口令、猜谜语,审题、写作时平添了障碍。
题目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关键字,都是“不”字,除第一个挑明是“不要”以外,最后一个“不”字到底是什么,让考生大家来猜。“不”是汉语最自由的副词,可以组成成千上万个自由的单语、双语、多语词和单义、双义、多义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可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可作单独否定词、双重否定词,可以否定正面、反面的事物。单向否定词有不行、不能、不是、不会、不敏、不要等等;双向否定词有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好-不坏、不进-不退、不提倡-不放弃等等;重叠或双向否定词有不稂不莠、不清不楚、不伦不类、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死-不活、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长城非好汉等等。要在成千上万个“不”字类挑选合适的作文种子,再聪颖的考生是要花费很大功夫的。
既然后一“不”字未限制“不要”的组合,是否构成“不要+不要”的组合呢?这从字面上构成了“否定+否定=肯定”的自由组合。学过哲学的考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否定之否定规律”上来了。但这成了一个伪命题。
“不要轻易说‘不’”同语反复,就像“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容易读成“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一样丧失认知,也好比展现在考生面前的是一副马鹿的画:左看似马,右看似鹿。这对于毫无戒备又精神紧张的考生来说,不啻于是个拦路虎。
如果将“不要轻易说‘不’”改为“不要轻言放弃”,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误会了。
其三,“不”字多多,套题多多,容易陷入实用主义二元论的陷井。是非曲直横竖都理不清似的。
从报纸、网站公布的大量资料来看,最大的问题是题目和写作内容逻辑混乱,其次是套题现象较多。
如考官最推崇的是一篇高分的议论文命名为“1号卷”(因错了3个字仅仅扣了1分),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的评语是“思路严谨,语言流畅”。给这个考生的作文归纳为:身边有许多同学不敢参与竞选班长轻易说不是“懦”,对班长纪律检查登记轻易说不是“蛮”,项羽自刎乌江是“悲”,文天祥舍生取义不轻易说不是“勇”,陶渊明不轻易说不是“高洁”,韩信不轻易说不是“灵活”,贝多芬不轻易说不是“坚强”。
笔者分析,这篇文章分歧和错误较多。如,那么多同学不敢参与竞选班长都是“懦”吗?我看多数是在恭谦让,是“礼”,而温良恭谦让是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再说,一个班才竞选一个班长,干吗一定要一窝蜂地同别人打拼、竞争?考生引用老子语录“不敢为天下先”与竞选班长是反义,这样乱套题很别扭。
又如,项羽自杀不是“悲”,而是“仁”和“义”。《史记*项羽本纪》载:开始,项羽想和八千将士一同向东渡过乌江,等来等去才等到一条船,船由亭长驾驶,亭长力劝项羽上船逃难。亭长说,江东有几十万民众,俟东山再起当一个国王没问题。时下,刘邦拥兵四十万,而项羽仅仅残兵败将八千余人并被围得水泄不通,粮草将尽。如果再拼下去,就会血流成河,这些兄弟的性命肯定不保。万般无奈之下,项羽选择了自杀,以保存八千将士的生命。这足以证明项羽是大仁大义爱兵如子的壮士。而考生胡乱套题,考官大加赞赏,岂不怪哉?《资治通鉴*汉纪三》则描写:项羽对着众汉将大喊“我的人头被刘邦悬赏千两黄金,封万户侯,大家来取我人头吧!”当着汉将马童自杀。他自杀后,汉军将士为争夺项羽的人头、尸身回去邀功请赏,汉军自相残杀数十人,而大量楚军将士趁机逃走。两部史书中,均没有“霸王别姬”的记载,纯系小说、戏剧虚构的故事。
对于其他几个人物的评价也有出入。如文天祥的从容就义不是“勇”,而是“胆”,即对大宋朝廷肝胆相照;陶潜(陶渊明)没有“不轻易说不”的事迹,只有消极遁世、乐天安命的作派,他某些作品有“清高”的风骨,但诗品不等于人品。陶潜归隐前为彭泽令,仅仅因为不满当时土族势力把持政权而去职;韩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汉将萧何向汉王推荐,与漂母没有必然的关系,他本质上是楚国的一个叛徒,助刘邦灭楚建汉后,当过楚王,有人告他谋反,遂降为淮阴侯,后又有人告他谋反,最后被吕后所杀。韩信的人品是“孝”(对漂母),但对谁也不“忠”(秦楚汉):为填饱肚子,先投奔项梁,项梁失败后,信即投奔项羽;与项羽三句不和,接着投奔刘邦。在刘邦军中未得重用就不辞而别;后经萧何三苦请才回汉军部队(《资治通鉴*汉纪一》)。有人将叛徒韩信的行径说成“灵活”,大错特错。韩信的人品与文天祥的品德是迥然相反的,肯定文天祥,当否定韩信;贝多芬青年时期与命运、与封建独裁者抗争,是性格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晚年部分作品流露消极隐退思想,可以说晚节难保。以上这些历史人物,以一句话概括“不轻易说不”,意思不明,内容浮泛,均属于实用主义二元论作派。
全篇文章大量堆砌材料,套题倾向很明显。逻辑上,此类作文属于实用主义二元论:怎么套怎么“思路严谨,语言流畅”,怎么说怎么有理。
今年广东的考卷同样没有将“套题”问题列入禁止之列,而某些考官特喜欢花里胡哨、外强中干的文章,这类文章常常得高分、满分。
广东今年800多考生得0分,其中一半以上交了白卷,这在广东乃至全国是极罕见的。这与出题晦涩难懂、太偏太怪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有些阅卷教师和其他一些资深语文教师,对于广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赞誉有加,有说题目“新颖,有创意”、“相当成功”的,有说“立意指向明确,人人有话说”的,还有说“也让考生能在同一尺度下比试写作水平,体现出公平性”的等等。要说这篇文章好写,恐怕连初中、小学生都能写上一把;要说不好写,恐怕连大学生、研究生也不一定能写好。
古人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从字顺各识职”。标新立异也罢,有创意也罢,出题总是不能违反创作规律、违反逻辑、违反客观实际的。有的出题者,总以为文体上、范围上不加限制,有利于考生自由写作、自由发挥,许多时候却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3)细化作文标准的缺项
有人说,评解高考作文属于世界级难题。但任何事情都是事在人为的。关键在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细化标准。
如何将粗线条的评分规定上升到条分缕析的具体标准上来,并与文德标准、文体标准挂钩,使之更科学、更简便,成为高考出题的一大课题。
笔者归纳了一些口诀式的细化对象,供参考。
高考作文三原则:不抄袭,不套题,不披露个人信息。
作文题目三大美:清新、简练、悦目。
作文写作三大度:鲜明度、难易度、标准度。
作文功能三大质:题材质、素材质、名言质。
作文内容三要素:文眼、文采、文风。
作文逻辑三大理:哲理、文理、道理。
作文结构三口诀:凤头、猪肚、豹尾。
作文三真:事真、理真、情真。
作文三不:不矫揉造作,不浅尝辄止,不落俗套。
作文三性:新颖性、深刻性、丰富性。
议论文三大力度:理解力、思辨力、概括力。
记叙文三大力度:语言美、形象美、情节美。
诗词曲赋三大力度:语言美、意境美、格律美。。。。。。
以上13个项目中,有39个子项,每个子项中可以划分为1-4个等级。因为简单明了、易懂晚记,对于考官、考生均能耳熟能详。不妨让有关省市试验一下,从模拟考到高考,从个别地区到全面开花,需要一个过程。而这方面正是历年高考的缺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既是教学也是做人的至理名言。为了认真培养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出题者应当从真、从严切实把好每一道作文关:从出题关、审题关、改卷关、评分关到录取关,提高高考作文出题、评卷的公信力,让考生、家长和全国人民放心。
主要参考资料:
1.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学生用书),曲一线主编,2007年7月第3版。
2.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24日A05版,6月30日A16、A17版,6月16日A26版。
3.搜狐教育网2008-06-0712:11“2008年高考Ⅱ卷作文调查”;腾讯教育网2008-06-0809:02“2008年高考作文满分”;新浪博客2008-06-2015:37:14云尽处的天空“2008高考0分作文超级经典”。
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陈绪国2008年7月1-13日于广州
通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翠华街89号2401室邮政编码:510630
电话/传真:020-8717588513026889717QQ:437116637@qq.com 邮箱:[email protected]
字数:约12000字
原创:陈绪国 2008年6月25日作于广州
通信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中翠华街89号A2栋2401室,510650。
电话/传真号码:020-8557126313026889717
同类文章链接:全国高考出题"软约束"潜规则之嫌(二) 高考作文出题:多中心即无中心论
相关链接:
http://gzchenxuguo.love.blog.163.com
实名网站:价值中国-环球资讯-陈绪国-个人管理
http://www.chinavalue.net/218258/Defalt.asps
手机:13026889717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