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等联合举办的第二届YES(青年经济学者联盟)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新闻学院的同学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碰到类似三鹿这样的事件,国内的媒体该怎么办。那位同学的意思我能体会到,她是觉得“三鹿事件”给中国国内整个奶制品行业造成太大的负外部性,结果是,几个人生病,所有人都跟着一块吃药。作为未来很可能从来与媒体的一员,这位同学似乎有点替媒体歉疚的意思。
从事后的角度看,如果能把类似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而不是等到一发不可收拾才给捅出来,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然而,关键恰恰在于,问题之所以等到最后不可收拾了才暴露,正是因为我们对于类似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极其低效、无效,甚至连相关人等也可能被拖下了水。对于这样的局面,我想说的是,媒体千万不必对披露类似三鹿这样的事件心存歉疚。三鹿事件之所以影响巨大,正是因为没能被更早的在各个环节上把问题暴露出来啊。实在要有歉疚的话,那就对未能更早地披露类似事件心存歉疚吧。
在政府机构监管不力,功能缺失的环境下,中国的媒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外在力量之一,因而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