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永恒之城 -------<北京>韩文版序


致永恒之城

——韩文版序

 

祝勇

 

 

曾经不止一次地企图离开北京,买一张单程车票,永远不回来。这个城市正在变成一架巨大无比的机器,日夜喧哗地,试图将它的每个零件,都变得死板和冷漠;它日复一日地消泯着自己高贵的个性,向庸俗世界妥协和媾和。有一天夜里,与作家白先勇先生乘车穿过金融街,白先生突然发问:这是在哪里?香港,还是新加坡?他的话令我怵然心惊——这危机四伏、可疑、可怖的一切,如何敢想象醒来后会是在什么地方?如何敢把自己的肉身与灵魂彻底地交付出去?

我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着逃亡之路,北京的胡同,温暖、妥贴,却已走投无路,只有在最遥远的乡间,才能找到同质的道路。有一千种理由离开北京,却总有第一千零一种理由回来。无论我漂泊多久,我总是要回到北京。这时,我才知道,我已经离不开它。

我对它的爱,埋藏在我对它的怨恨里。自从我在二十多年前进入北京的那一天起,北京就已经成为我无法摆脱的事物。我蜷缩在它的内部,体验它的温暖、快乐与疼痛,天长日久,我的神经系统,也与它粘连在一起,无法分开。它的任何一丝颤动,都会传导到我心里,在我的内心深处引起轩然大波。

我对北京有着强大的倾诉欲望。一个城市的历史,对我而言,竟是那么重要。它是一条船,风波中,让我投靠,我把自己的方向寄托在它的方向中。我的爱恨、哭笑、生死,全部与这座城市有关。它像一个容器,收藏了我生命的黄金时代。在旧金山、纽约、巴塞罗那、京都,在许多遥远的角落,我们谈论北京,北京令我们兴奋,北京人,或者外国人,眉飞色舞——不是那个拥挤、庞大、喧哗、浮躁的北京,而是我们灵魂中的北京,那座端庄、古雅、温暖、吉祥的,永恒之城。

 

北京是这样一座城市——它最完美地保留了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它的中轴线清晰可辨,宫殿、坛庙、街巷、府第、花园、商区、河脉、桥涵,大都准确地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朝代的更迭或者全球化的冲洗,它的筋骨血脉都没有变形。在中国,除了北京,没有一座城市是这样的。当我们静下心来,悉心打量这座城市,原有的一切,就会从各种各样的纷扰中,慢慢浮现出来,如同一幅在斑驳的尘埃中逐渐显形的古画。它在表面上喧哗、拥挤、疾速的,而本质上却是安静、疏朗、悠缓的。在一个北京之上,还存在着另一个北京——北京之上的北京。它并不浮躁,浮躁的是我们自己。它像京剧,永远在那里悠扬婉转、不急不躁,水袖流转间,对所谓现代节奏置若罔闻,只有以从容的心对待它,才与它的美相配,才能于单调枯寂中,领略到满目繁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后一个北京,就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透过一个人的复杂表情看透他的内心。在所有的表象之上,北京拥有一种沉稳的力量,可以面对世事的任何变迁。它生龙活虎,与时俱进,像任何一个年轻人一样果敢、狂妄甚至莽撞,但它毕竟有着非凡的阅历,所以它的内心是坚定的,它坚持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它的未来藏在北京人的内心里,风雨无阻。

本书志在讲述这样一个北京——那个隐藏于纷杂迷乱的北京后面的那个神秘、幽远而又宏大的北京。它像一个容器,包容万物,我们通常只能看到它内部光怪陆离的事物,而看不见容器本身,然而,它是重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个容器,就是北京的历史、根脉,与精神。现实无论如何光鲜亮丽,都不过是它的充填物、衍生物而已。后者因时而变,而前者是不变的,是它们,使这座辉煌的城市不会在时间中幻灭,而是获得永恒。

本书在韩国顺利出版,需要感谢韩国Mirae Media&Books的厚爱,感谢韩国东国大学Kim  Yang-su教授为翻译本书所做的繁琐、艰苦的工作,同时感谢本书中文原版出版人柳青松先生、版权员高爽小姐所做的一切努力。,

我愿与大韩民国的读者们分享北京。有朝一日,我也会以同样的心情,分享你们的永恒之城——首尔。

在北京的车水马龙中,我们需要稍作停留,从容、冷静地,打量它。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热爱。

                                        二OO八年六月三日。中国四川康定。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