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游记:梦游西湖醉十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宁波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开会学习,还是办案出庭,都经常要去我们的省会城市杭州。九十年代中期,我来上海定居之后,赴杭的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我所在的大学组织去那里旅游,我为考专业资格而去那里参加培训或是我受邀去那里讲学,还是让我时不时地有机会到杭城去走一走的。有人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三座城市,是北京、上海和西安;这三座名城我都生活过很长时间,也都很有感情,我觉得它们是中国历史视角下的代表之城。如果从中国本土文化的浓郁风情来说,我更推崇北京、西安和杭州。北京所代表的,是大气磅礴、辉煌壮丽的皇家文化;西安所代表的,是历史悠久、古朴醇厚的历史文化;杭州所代表的,是湖光山色、风花雪月的民间文化。
    上周末,由于讲学的缘故,我又一次来到了杭城,又一次游览了我永远看不够、想不透、也思不尽的美丽的西子湖畔。10月17日晚上,也就是第十届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西湖边有一种即将破晓迎来黎明前的静寂,湖边的游人不是很多;深秋的晚风,伴着西湖水那醉人的水香味儿,和着桂花那甜甜蜜蜜的香气,一阵浓一阵淡、一阵快一阵慢、一阵紧一阵松的,直往人的鼻子里头扑,让人在那朦胧的夜色和迷离的灯光中,走了没几步,就完全地醉了。因此,我也就开始了我的西湖夜游和醉游。
    我还是走我走了无数遍,永远也走不够的那条路:沿湖走一段,到了断桥口,跨过断桥上白堤,绕行孤山,再折回白堤,原路返回。这条风景带,从空中俯瞰,太像是一柄如意了:如意柄就是白堤,而如意头就是孤山。这如意柄头的标志,就是名扬天下的西湖十景中的一景——断桥残雪的景碑。
    这个如意景的周边,是一圈间杂着的柳树和桃树,我尤其喜欢的,是那飘飘扬扬、婀娜多姿的柳树。柳树儿有的直立,有的斜依,有的在空中摇曳着柳枝,有的在水面轻抚着湖波,休闲极了,也浪漫极了!深秋夜细细看去,柳枝儿已经不再年轻了,柳叶儿也已经不再挺直了,让它们的飞舞看起来有一种秋风中的悲凉感。与秋柳相伴着的湖面上,是大片的荷叶林,或高高地直立着,或低低地蹲伏着,叶片大都已经有了衰相,秋雨把叶衣吹得支离破碎的,秋风把叶杆也压折了、压弯了,满池的荷叶一片萧瑟感。人们常用残花败柳来比喻人的过气,这里,不管是与柳树相伴着的桃树上,还是柳枝轻吻着的荷叶里,都完全看不到花了,连残花也没有了,完完全全地只剩下了叶,柳树、桃树的叶和荷叶,叶儿们都在秋凉中挣扎着,显出晚景的凄凉来。这种景色可能有人会认为太过悲凉了吧,我则认为,那是西湖的风情之一;西湖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的风光不与四时同,任何季节的任何时辰,你来走一走、看一看的话,都会觉得有着别样的风情,或喜或悲,或咏或叹,让你永远也看不完,永远也爱不够。
    不过,在这魅力无穷的西湖风情中夜游,我想的最多的还是那西湖文化中的巅峰之作——西湖十景: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双峰插云、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初看初听,只是觉得这十景诗情画意的,好看、好吟又好听,可是细想一下,却觉得十景恰似人间风情的什锦汇。
    这里有一年四季:春—苏堤春晓;夏—曲院风荷;秋—平湖秋月;冬—断桥残雪。这四季景的说法又很有讲究:其中的春秋,直接点题,是实写的;而夏冬则换成了虚写,不直接点出夏冬,用“风荷”来表现夏,用“残雪”来扣住冬。虚实结合,文姿多彩,更加诗情画意!
    这里有一日四时:破晓—苏堤春晓;白昼—花港观鱼;黄昏—雷峰夕照;夜晚—三潭印月。这里还是采用了虚实相间的写法,春晓、夕照和印月,都直接点明了时辰,而观鱼则是写意的,在自然的条件下,只有白天才有可能清楚地观鱼。
    这里有风花雪月:风—曲院风荷;花—花港观鱼;雪—断桥残雪;月—三潭印月。多么丰富地风情画卷呀!
    这里有日月齐辉,山水相映和风云变幻:日—雷峰夕照,月—三潭印月;山—双峰插云,水—平湖秋月;风-曲院风荷,云-双峰插云。
    这里有相映成趣的人造景观:堤—苏堤春晓;港—花港观鱼;桥—断桥残雪;院—曲院风荷。有直有曲、有线有面。
    这里有动物也有植物,动物有水里游的,也有天上飞的:飞着的莺—柳浪闻莺,游着的鱼—花港观鱼;植物有陆生的,也有水生的:陆生的柳—柳浪闻莺,水生的荷—曲院风荷。
    这里有声有色,可看可听:声有柳浪闻莺中莺的啼声,和南屏晚钟中钟的响声;色有雷峰夕照中夕阳的金色,和断桥残雪中残雪的白色。
    太奇妙了!一共十景的十个句子,居然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含义,涵盖了人间那么多的美景美图、美声美色、和美时美地,让人回味无穷、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吟诵不尽、让人感慨万千!我不禁由衷地赞美到:中华风景诗,西湖有绝唱!
    走过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我要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生有两个地方是必须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一个就是金壁辉煌的北京城,另一个就是风情万种的杭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