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在华太工场和各位对规划和建筑的问题做一些交流。同时,代表都江堰70万人民,感谢各界对都江堰的大力支持。另外我觉得应该对我的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因为在灾后我收到非常多的信息,关心我的、安慰我的生活状态。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和规划得到了全世界,包括中国规划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在6月份我们开展了一个活动,就是灾后重建经验与规划的征集方案,报名的单位超过了100家,我们其中选择了有10家联合参加,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和我们自身国内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规划院或者说规划公司组成了10个联合体,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这个规划是我们以同济大学为主,综合了各个方面的优点,最后形成了一个规划图。我简要的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因为这个稿子本来是在 10月3日,我在联合国城市论坛上发表的,可能有一些修改,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判。
这是我们一个都江堰方位图,这是平原和我们阿坝州的山区部分,北边是山区,南边是成都,到成都是在50公里以内的的范围之内。这一城市的面积是128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69%,水系占10%,平原地区占30%,所以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坝之乘,2007年城市人有70万。这次地震为什么产生,可能和几个断裂带有关系,这里有两条断裂带,这里是汶川,还有一个地方是二王庙,就是都江堰这个地区。这个城市以前有很多的夹断,尤其是秦国形成之后,同时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即是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所在地,也是国家的文化名城,也是最佳旅游胜地。最重要的是都江堰,同时不远处相隔二十公里处,有一个青龙山,这是道教的发源地,旁边有一个满城遗址,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能有一些同仁们会清楚的记得,三年前有一只到熊猫到我们城里作客,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同时这里还有一个田园风光保护比较完整的地区,同时这个城市原来的水系非常发达,所以有如歌似水的适宜环境,居住这里的人非常优先,同时状态非常乐观。
都江堰到成都不到50公里,是成都上风上水的位置。今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与空间的损害,这是我们地震区的照片剪辑,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了500多万,其中倒塌的房子有460万平方米,受损的有4000万平方米。这是我们一个有名的风景区,这是前几天的中国银行,这是乡村桥梁的倒塌,基础设施的破坏非常严重。这是二王庙,这是原来的现状,这是倒塌后的情况。这是灾前的卫星照片和灾后卫星照片的对比。大家看到倒塌的房屋还不是太多,但是在我们城区域有50%的房屋是危房。
这次规划提出一个灾后重建的最终目标,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塑造国际旅游城市,大家知道都江堰是以旅游为主的一个旅游产业城市,旅游产业带动了20万的就业,所以说旅游产业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规划中提出休闲旅游的塑造,同时这个城市需要有一个安全宜居的环境,并且要构建一个优势产业与宜业城市。三中全会以来,成都市农村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一次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很多有利的帮助,也提出了各城乡资源共享的模式。
从时间段来讲,2008年到2010年是一个恢复重建期,2010年到2020年是一个发展期,2020年到2029年是一个优化提升期。全城镇的工业布局,在灾前我们请了清华大学跟我们一起研究,提出了很多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这是同济大学的上游规划,并且综合十家经验,提出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核心,要一体两翼的发展,势局是一个网络发展的空间布局状态。现在未来的发展是从70万到90万,这是到2020年。城市人口从70万到73万,73万大家可能觉得人口发展非常快,事实上这是跟我们城乡统筹有关系的,因为灾后重建中对农村这一块是最重要的,今后也会讲人口这一块。
战略的问题,我们现在把战略提升,两翼的发展。这边是国际工业,这是休闲旅游区,创造一个与成都市连接起来的灌区人居带,全面对接成都框架。产业发展首先是国际旅游导向产业,这是最重点的。第二个,因为我们的农业人口需要消化,所以需要创造大量就业导向的产业;第三个是灾后重建导向产业。这是我们对导向产业的一个分析,哪些是比较容易做的,哪些是需要加强的。这次对我们每个乡镇、每一个分体,他分了三个体,除了中间程序,还有重点镇、趋势镇、一般镇,同时还有农村发展期,这是规划后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对未来规划、道路交通体系的状态,目前都江堰是一环、二环已经没有了,目前实施的是最外的,叫做省道106线的改造工程,这一次重建改造之后这条路马上启动,同时外环线也要启动,同时呈现一个五纵五涉的规划思路。
成都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称,是一个旅游城市,最后我们要成为一个灾后重建典范城市,在这次灾后重建中,我们通过市场和世界各界的援助,可以当仁不让的成为一个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城市功能,首先都江堰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称,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以独特山水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性休闲度假目的地;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所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与服务中心的城市。形成城乡一体统筹的生态安全区。我们主要以古城区为核心,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完成的,是一个古城风貌的恢复。一心五轴,有五条河流,这是叫绿江,在这一块我们会让他过来形成一个内江,然后会有四五条灌溉的河流,河流大至30米到50米宽。城市以前也叫满城水涉半城山,所以我们要形成一个一心五轴,五河十岸,天府水乡、形成国际山水景观社区。
我们把这个城市分成七片,首先第一片是古城旅游服务中心,第二片叫做环城片区,主要完成灾民的居住部分;第三片叫做聚源新区;第四片我们在聚源新区和古城的结合,按照一个川西的天府公园保护的格局,目前全国的雕塑家在这一块进行2000亩地区的雕塑建设,也欢迎大家到我们这个创意园区来参观。第五片叫新城服务中心,第六片是旅游配套服务区叫做天堂片区;第七片是一个乡村休闲片区。
这是我们路网的结构,整个总体风貌作为规划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知道都江堰市目前在重建中需要处于一个中国古城的概念,对我们原来的山水岩城进行分析,提出了四个部分,就是显山、亮水、秀城、融绿。
我们外围一圈是山,山系部分显露出来;同时我们对建筑的高度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控制,亮水就是对我们的河流进行梳理,同时对我们左边的空间主题赋予一些文化的特征。这是我们对河边各个段的一些要求,有的是一个古城的风景段,也有生态的未来段。需要将来如何控制的一段,这儿有一个示意图,这是我们的传统延伸段,这是我们现代文明段的建筑意向的控制。生态未来段,这是新城区的一部分的要求。城外越来越宽,城里边可能越来越小。第三方面是一个秀城的要求,原来是在建设以内民国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现在最原始的我们叫做满城水涉半城山的建设。在2003年我们有一个恢复,这个工程原来叫历史文化工程。未来是一个国际旅游服务中心,这是我们在古城区原始保存的街区,这是国家级的历史保护街区。这是我们在延伸段的做法,这是一个团体与现代的一个结合的要求。现代的城市未来怎么做,把我们的旅游类作为一个重点,旅游也是以一环路为主,所以我们50米的建设宽度是没有洞的,要形成一个明显的划分。这是我们在一环路的文化节点,这是在灾前就有的,这次规划中加以名录,在规划中有一些截面会突出一些点,我们是一个很多历史通道,在这个地方我们叫做成都市高速公路的9通道,在区域内原来有一个叫单凤楼,加以恢复。在山上我们会有一个亮点,形成一个点缀,让人知道这里边是我们的旅游区。这是聚源新区的规划,其中水下有一个灌溉渠,拓开之后有200多条的河流。在传统风貌区里,在古城区里是恢复到清朝时候的风貌格局,平均两层都有。古城区以外的新的建筑风格进行转换,但是维持了传统风格的建筑高度。这是我们对郊区融绿的要求,不断的生态往外延伸,有很多缺口,同时这个区域有非常好的资源,原来都是十几户人,周边有苍天大树包起来,这里边有十万棵大树,这次我们会进行保护。这是田园风光的观景图,灾后这一块农村要大力推动,尤其是这一次新农村规划对我们农村的要求是最突出的。
这一次顶点,大的点位有160多个,涉及到居住的村民达到120万村民,同时这方面费用就超过了1.5亿。我们知道我们的农村和欧美的差距是最大的,现在很多城市和欧美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我们自身的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未来的发展在农村,所以在座的精英也关注我们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一个农村农民居住的规划设计,综合到旅游和居住,每一个四合院可以改成客栈,同时里边都带有卫生间,可以改成客栈用。我们知道农村四个月从事农业生产,而八个月是闲着的,如何让这八个月作为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最后我们把旅游产品和农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我们对农村要求多样化、同时保护农村的发展基理。
这是正在开始实施的农村建设状况,同时我们这次规划中,注重对城市的防灾体系进行规划,在防灾这一块要做非常大的工作。我们叫防灾的有效通道,和其他的通道不太一样,如果发生灾害之后,要房屋倒下来之后还能通过去的要求。这是我们灾后重建区的规划,还有一些重点区的建设,这次灾后重建的安置房以二环路为主。刚才看到了很多规划大量的工作,在规划管理中,我们需要很简单的实施规划。我们知道,结合自己的实际做一个医疗管理,因为我们的大量灾难集中在二环路内,所以我们灾后重建鼓励大家自建,这要做一个表格出来,需要对河边的重点地区进行控制,分几个环就可以,没有说哪个地区要怎么做。我们根据我们行政社区的要求,要求这个社区必须满足你公共服务设施有多少,你的建筑绿地应该有,你的农贸超市应该有,让他们自身参与进来,让他们共同来决定这个城市。
这是我们的一个形态,最后做出来形态。刚才说到了诚市的发展,有点像我们的仙鹤,所以我们叫做鹤庭先园。
都江堰的建设需要大家一起的参与,欢迎大家加入到我们的团队内。
谢谢大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