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再降的前提是获得政府补贴


全国18个城市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的救市措施,不仅得到中央有关决策部门的肯定,并且在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年底经济工作中也明确指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

可以说,在政策面,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在支持房地产市场恢复活力上,已下了不少功夫。但遗憾的是,从市场反应来看,起到的直接效果并不明显。

在整体经济发展形式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政府出台的政策(刺激)效力延缓性比正常经济运行时期更显滞后。原因是,投资者也好,刚性需求者也罢,对市场预期运行情况的不安与茫然,加大了其持币观望的心态。

普遍期望“房价继续下降”的心里,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让房地产市场成了“买方市场”。政府的优惠政策只能惯坏买者贪多求廉的心态,从而也将地产企业逼上了悬崖绝路。

作为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都有一个“物美价廉”的企图心,而且会不失时机的见缝插针,钻各个企业或政府刺激消费的优惠空子。房地产资金紧张的问题与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刺激地产市场消费拉动内需的目的,对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而言,却是一个可以增加其谈判条件的筹码——迫使政府和地产企业继续做出更有利于其消费的决策。

于是,时间成为其与企业和政府博弈的最有效武器。企业等不得,因为继续等下去会将企业逼上更为艰难的困境;政府(特别是依靠卖地增加税收的地方政府)也等不得,因为再不刺激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GDP减速的危机也会更加严重。唯独消费者,有着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现金,按币不动,伺机而动成为其最坦然的选择。如此下去,必然结果是地产企业忍无可忍的亏本甩卖以及政府通过更大的决策优惠,来满足消费需求。

不惜血本的降价甩卖的,对地产企业而言,则会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剧。这样虽然可以缓解资金流紧张问题,但使企业未来的投资发展损耗掉巨大能量。目前过高的房价,存有泡沫并不完全是地产企业和投机炒房者的过错,也不是消费者期待降价就能够一降到底。

因为,推高房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成本支出增高,而这直接的诱因却是疯长的地价。随着近年来地价的不断攀升,地产企业为了获得固有恒定的利润回报,房价自然是水涨船高,将高额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亦成企业必然之举,加之疯狂火热的投机炒作,泡沫滋生在所难免。

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高涨的泡沫责任完全由地产企业承担:之前为拿地企业支出了昂贵的地价、增加了政府税收,之后却要为剔除泡沫风险买单,同时还要担纲拉动内需消费的作用,亏本降价满足购房者的需要,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但从消费者浓烈观望的氛围看,逼迫降价的风险并不是不存在,但是要继续降价,政府除了在政策方面的刺激之外,还需要为企业的降价之策,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补贴购房者,不是一种口头的承诺,更要现金白银。或者是政府提供担保,为企业增加流动性资金,让企业扭转因资金紧张而一直处于被动应招的地位。

转变市场信心,激发消费活力,除了适当的政策激励外,还需要适时的旁敲侧击。在不打压消费积极性的同时,增加消费者的投资信心和消费能力,政府既需要考虑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也需要考虑市场激励的行销技巧。

在行销上,一味地妥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消费认可,也不一定会获得客户的忠诚。关键时刻挺得住,能够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品质和消费的价值,抑或投资的潜力,这远比一味地屈服、忍让要有效。

何况,在目前城市的多数地段的地价成本都居高不下的前提下,期望地产企业的房价能够无限制下降,这种要求本身就是欠成熟的一种奢望时,因此,单纯的妥协并不能让市场恢复信心。除非地方政府能将过去高收的税收,补贴给企业,降低地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