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与研究文化


      文化研究与研究文化

                                                 古清生

上海大学举办了一个“文化研究的可能性”研讨会,据报研讨会有沪上名知王晓明、蔡翔、罗岗、吕新雨等开言讨论,说到中国文化研究由热而冷,且补上一句: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更愿意把他送到文学系里面去,而不是专门学文化研究。话已至此,其实文学系也别送了,以此观点论,读商学或行政管理学可能更有价值。

文化研究由热而冷,在中国社会应该是才开始进入文化研究的常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文化一词由过去的革命扩散到其他领域,直至到了洗脚文化。此般的恶俗,堪称世界之最了。如此的文化热,到底与文化有无关系呢?说起恶俗文化,有必要提起同是上海人的余秋雨,现在上海执教的朱大可,索性将余秋雨的文化说成是余秋雨的口红。

余秋雨热恰好是中国文化的升温期,言必谈文化,这令人感觉中国社会文化已经好热了,在这个虚假热潮中,一批文化研究机构应声而立。而政府又有一个文化部,有了常设机构,讲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各文化部门需要做出成绩,各样因素集合,必然闹得文化风生水响。当年各城市叫得最响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正应合了朱大可的“文化口红”说。以余秋雨为例,每到一个城市,都不吝啬地给城市冠上一顶文化的帽子。他给过深圳许多文化假说,1995:深圳是中国文化的桥头堡1996:深圳有条件建立深圳学派1997:深圳最有资格做总结20世纪文化的事——掌握20世纪中国文化的结算权;2003年说:深圳在发展大众文化方面有独到优势”;2006年说:“华联城市山林一方面在表现自己的文化等级上做对了”……诸如此类的文化发言,应该与严谨的学术的文化研究没有关系。

那么,以此为参照系来判断中国社会的文化冷热趋势,本身也是一场文化空论。中国要不要文化研究?大学要不要设文化研究一科?显然要的,一个学科的设立,冷与热跟它没有关系。否则,政府也没有必要设一个文化部。但是,如何开启文化研究,那又是另一回事情。薛毅教授认为,“……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更愿意把他送到文学系里面去,而不是专门学文化研究”,则将文化研究重新低俗化。

文化研究设立专门学科,应该设在博士这一档上,研究者自身需要有一或二个基础专业的学术背景,这与送子去上大学讲本科搭不上界。之所以现在的文化研究难以进行下去,以及难出成果,正好是研究者欠缺基础专业的背景,一个没有建筑专业背景的人研究建筑审美文化,就会闹北京上世纪建西式高楼加中式琉璃瓦小盖子的笑话,一个没有动植物专业背景的人谈生态文化,大约也只能浅到绿化的程度。同时,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问题,当下中国的文化研究除了考古学深入地层挖掘之外,其余大多数浮于社会表层,或关在研究所闭门测度,对社会群体跟踪采样,综合统计的基础工作极其节省,导致文化研究成为最为浮浅的学术活动。

文化研究终究是一个小众学科,如同哲学研究一样,它与就业和发财没有关联,它要是一个热门学科那是一件怪事。因此,讨论文化研究的可能论到了冷与热,论到了以文化研究吃饭的份上,也只能是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